本文讨论到的实战案例,均属于互联网行业中工作强度较大,对人的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岗位。
个人观点不可避免地会有幸存者偏差,但不妨碍我真实地记录自己在企业管理中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无需拐弯抹角的高效沟通
在我短短十年的招聘经历里,进入面谈阶段的应聘者中,35岁以下的与35岁以上的比例≈9:1,每个最终顺利入职的应聘者,不分男女都有的共通点就是:我可以开诚布公地问,对方可以坦然自若地答。
问:你已经在管理岗很多年了,但我们目前在招的这个岗位还没到有团队让你带的阶段,当然,如果通过你的努力能把项目带起来,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话,这个管理职能肯定会是你的工作重心,你怎么看?
答:比起职位头衔,我更在意自己所在的行业,我只想继续待在这个行业,而且我本身也是从执行做起的,只要能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能力,有没有人给我管只是工作内容上的差异而已。
问:你既然已经创业两年了,现在选择放弃是基于哪些考虑呢?
答:这两年折腾下来,感觉自己并不是创业的料,既然想做的事已经体验完了,就决定回归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中吧。
问:你认为自己创业不成的具体原因是?
答: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积累还不够,所以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自己的能力不够综合,手上的资源也过于单一。
问:我们部门涉及到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跨部门协作沟通是我们的常态,但坦白说,目前就具体执行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习惯和效率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尤其跟刚刚提到的你自己的工作风格会有明显差距,你怎么看?
答:协作过程肯定要以推进共同目标实现为最终目的,只要是对那件事好的,该妥协时就妥协,各自的习惯都不是一时三刻形成的,所以无法勉强对方改变,但我会用对方喜欢的沟通方式去约定协作时点,只要双方都能按时完成进度就好,我自己的工作风格只用在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就好,能不能顺便影响他人,就看运气了。如果三番四次沟通也无法推进的话,我会向你求助,你肯定会有办法支持我的对吧?
跟那种张嘴就谈「我每个月房租多少,吃饭交通多少」的小年轻相比,这种直白并非小孩子向家里人要零花钱,而是成年人之间的价值讨论。双方都不必担心把对方吓跑,也无需隐藏各自的劣势,先小人后君子地把客观事实都摆出来,各自衡量清楚。
工作中,尤其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心态比资历更重要。我看中的所有35岁以上的小伙伴,要的并不是他们在某个行业中待了多少年的年资,而是他们经历过十几年的职场后,对自己能力和方向的全面认知,对自己对企业都没有过度期待,同时又有方法实现期待的实在。
这些都是日后正式工作中的效率基础。
事事有回应的靠谱协作
正式踏入职场以前,我一直以为「事事有回应」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底线,直到自己带团队后才发现,这在职场中是个很高的要求。
入职爽约的,试用期间一声不吭就人间蒸发的大有人在,更别提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只要没人问,他们连借口都懒得找来说,以免提醒大家还有这事。
不管这些是属于工作习惯还是需要上升到责任感的维度,我看中的所有35岁以上的小伙伴,不分男女,不管个性外向还是内敛,至少都能做到事事有回应。
新任务来了,有疑问的地方他们会第一时间提出来,不会不懂装懂。对于自己没接触过的东西,他们会划分出来跟大家先讨论额外需要花的时间,哪些有可能需要大家协助或支持的,让相关的同事都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虽然他们本身有着各自的工作习惯和沟通风格,但在跟大家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往来文档和沟通方式,有序但不刻板。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卡点会及时反馈,先确认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再请求大家支援。
万一任务有延误或有问题完成不了,他们一定会提前通知大家,说明原因并提出后备方案。
有了这些铺垫,他们日常与人沟通都能抓准重点去解决问题。
智能时代,要找到正确答案并不难,想高效更容易。难就难在机器无法替代的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顺畅衔接,这是经历太少都积累不来的能力。
面对困境时心态够稳
老板画大饼或隔壁部门随手甩锅都是职场的日常,经历太少是很难面对自己的「心有不甘」和「心生不忿」的,要么因此变得消极怠工,要么全副心思都用来与对方斗智斗勇而影响正事。
虽然成熟的管理者自然会有智慧的办法来调解,但始终还是要花点心力来处理。
我看中的所有35岁以上的小伙伴,遇到老板食言时,会及时提出疑问,了解状况后,能用语言友好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并提出plan B甚至plan C的可能,不管结果如何,并不会影响他们一贯的工作表现。
跟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和意见而积压到突然爆发,对着同事或上司拍桌子甚至暗地里报复的相比,这种「稳」比「有个性」对团队更有利。
当被甩锅时,他们会客观地坚定自己的立场,不怕得罪人,也不会故意挑衅对方。在做任何有可能引发误会或危机的事之前,都会提前跟有可能受影响的人商量。但凡他们自己能解决尤其是已解决的,就不会浪费时间来告状或抱怨。因为他们知道,针对那些非原则性的事情,把事做成了比对错更重要;而原则性的事情,一定不可以让自己团队吃亏。
当项目被中途搁置或失败时,他们会客观地分析原因,既检讨自己的问题,也会找各方面的因素,不会因此而随便否定自己或否定整个企业。即使真的对自己在这个企业中的发展前景失望了,也绝不会一走了之,而是沟通清楚并负责任地安排好所有交接后才与团队认真道别。
看到这里的你,应该不难发现,以上特质其实与年龄无关,主要在于一个人的经历和自我觉察的能力。
当然,我并不提倡一个团队中全是以上特质的人,过于单一的团队也只有死路一条,但每个团队都需要至少20%的成员拥有这些特质,尤其那些重要的管理位置和需要频繁沟通协调的职能。
你可能会困惑:我的团队中也不缺这样靠谱的人啊,为什么产出还是越来越低呢?
所以企业并不缺优秀的人才,缺的是能把人才放对位置的人。员工的年龄或行业内的年资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看清楚每个员工的特质,并与其工作内容精准匹配。
兵的力量能发挥多少,全看带兵的人如何用兵以及如何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