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有个词,叫“一期一会”。
是指一生的时间里只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
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对于在意的人,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每一次见面;因为下次再见,时间地点心态甚至人生阶段通通不一样,那每次相约都将是独特的一期
约聚不常见的老朋友,一定要有最好的精神面貌,因为这一面的印象,互相要记好久好久呢! 直到下一次再见面刷新。
----【书朋捡话】
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113天
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
作者:玛莎·努斯鲍姆
(Martha C. Nussbaum,1947— ):美国当代正直学家、道德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与论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著有《善的脆弱性》《培养人性》《诗性正义》等。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当代重要哲学家玛莎•C. 努斯鲍姆代表作。书中,作者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探求“爱的知识”的视角,从哲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高度,探讨了人类一直以来关注的人性、感知、诡辩、阅读、灵魂、个体与爱等主题。并在回应“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突出了感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作为哲学和文学内部关系最具现代性的优质探讨,作品中不仅包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怀疑论等哲学思想的别样诠释,也涉及对《追忆似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等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解读。相信本书不仅能为学界带来许多生动且富于启迪的新议题,使普通读者对那些备受钟爱的作家产生新角度的认识,也因其从专业哲学视角出发所提供的情绪价值,使阅读者重新思索和体认自身关切的具体话题。
接下来看书评:
①
努斯鲍姆的观点是将文学引入哲学研究,用爱的知识来扩展论理学的研究范域。这显然是一位美国哲学家面对分析哲学繁琐无趣的境况提出的反思和方案,在欧陆哲学家的哲学文本中,文学的身影无处不在,不如法国哲学家,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是他们哲学实践的必备素材。
②
作者纠正了一直以来哲学与文学的割裂关系,用大量的文本,事实,文字表达的东西证明文学与哲学在对文字的使用中是互通,并不是传统一直以来论文式的以“解释”为主的表达形式。作者也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无所谓文学下的文字还是哲学下的文字,在表达人类情感时,理性表达,透彻深刻的表达,情感在面对哲学问题时,如果仅以解释性叙述性文字时,无疑落笔时就对情感晕了降级处理,而文学的语言某种程度上有把情怀拉回到人类体验上
③
读加缪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就开始有的一种困惑:为什么文学作品之中会被注入如此多“故事之外”的哲学性的思索,虽然看似其中从未出现过哲学的专有名词。 《月亮与六便士》中,读者更是陷入毛姆刻意为之的个人的梦想与普遍责任的矛盾的讨论以及批判之中,关于个体关于社会伦理关于道德,争吵不休…… 努斯鲍姆是好的,是绝妙而醍醐灌顶的。她为在普通读者想象中存在某种分隔或者分歧的哲学与文学之间搭起桥梁,一种拥有感知的洞察力和理性的可通约性之间的平衡张力,她说:“形式同样重要”。 正如她所主张的一样,努斯鲍姆的文字含有一种平静的气质,一种柔和,甚至在再次用诠释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反驳更加主流的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时,依然带着特别的温情脉脉。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Love’s Knowledge: Essay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ISBN号】978-7-5598-2687-9
【中图法分类号】I0-02
【主题词】文学理论-文化哲学-文集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