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森考察南极的成功要素:日行20英里

图片来自百度

大家都知道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大约在南纬90度的地方,通常探险科考会从南纬82度出发,往返大约两千两百多公里的距离,相当于从上海坐高铁往返北京。

这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普通人都可以随便去南极旅游,但如果是100多年前,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1911年12月之前,没有哪个人到过南极点,那里是充满未知的、尚未被开拓过的领域,那里是高山还是河流,有怪物还是火山,没有人知道。虽然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飞机制造技术并没有那么发达,自然也没有人从天空飞过南极。

所以,在当时看来,南极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完全未知的大领域。


1.生与死的差别

虽然南极有很多未知和困难,但依旧很多人想要一探究竟。最后有两个南极考察队,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一个是斯科特团队。他们都从北欧出发前往南极。

这两个团队在队伍组成上就有很大不同。阿蒙森团队只有5人,而斯科特却又17人。如果但从“人多力量大”来看,斯科特明显占优势。

但实际却是,他们出发时间差不多都是在1911年10月南极圈外围做好准备最后冲刺的准备,结果在两个多月后,即1911年12月15日,阿蒙森团队率先抵达南极点,插上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却比阿蒙森晚到了一个月。

最终结果是,阿蒙森团队成为人类史上第一支抵达南极点的团队而被人记住,他们获得一切荣誉,而斯科特团队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却晚了一个多月,但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两个团队几乎同一时间出发,但结果是早一点到和晚一点到,完成目标和没完成目标的差别,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差别。

单从结果来看,是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但从两支队伍返回起点来看,却又是生与死的差别。

成功不但是你能顺利达到南极点,还要能活着回去。当时阿蒙森在抵达南极,并在21个月后,顺利返回了基地。而斯科特不仅仅晚到一个月,最终全部队伍丧生在南极的风雪中,没有一个人成功返回。

因为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天气是完全相反的,12月、1月是南极的夏天,之后就进入秋冬了。斯科特由于晚到一个月,这不仅没有得到荣誉,而且造成回去的路上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由于极端的天气和恶劣的环境,队伍不断有人掉队,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人生还,只有队长斯科特和另外两个人第二年才被发现冻僵在离他们最后一个储备装备的地方大概17公里的地方,他们几乎成功回来了,结果全是全军覆没。

斯科特在最后一篇日志上写道:“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2.留给自己犯错的空间

两支团队的结果既让我们欢喜,同时也让我们悲痛,而光看结果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帮助,研究他们如何准备和如何完成目标,对我们有更大的帮助和启发。对比两支队伍的策略和准备,就可以看出很大不同。

首先,在准备物质方面,阿蒙森要比斯科特要充分很多。探险南极并不意味着人越多越好,还需要充足的物质。阿蒙森团队虽然人少,但他们准备了3吨的物质,而斯科特团队人虽然多,但准备的物质仅有1吨。

为什么只准备1吨物质呢?斯科特团队参考的标准是,在这个过程不犯任何错误,1吨物质是绰绰有余的。但是阿蒙森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南极的环境是未知的,在不知道地形、不知道天气的情况下,往返2000多公里,你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而且在遇到困难,待在未知的环境其实会有很大压力,这会使计划被打乱,队伍会犯很多错误。在漫长的行进中,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有可能让队伍失去战斗力。

因此,当你的计划订得太紧时,当你的准备貌似够的,实际上是不充分、没有富余量的,这其实非常非常危险。阿蒙森做得非常好,他们只有5个人却,却准备了3吨的物质。他们认为,在行进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错过一个实现准备好的补给站,或者说丢掉一些东西,或是碰到一些比原来想象的温度更低、暴风雪天气更长的时刻,这使得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去面对这些困境。

这其实可以启发我们的是:充分预知环境多么困难,要做多么多么充足的准备,要给自己留下犯错的空间,或者对我们来讲是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这时候我们才能毫无顾虑地努力完成目标。


3.在靠谱的前提下,使用最可靠的办法

其次,要学习最好的方法,采用最可靠的工具。与南极最像的地方是北极,南极没有人住,北极有人住。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是当时最知道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存的人。

于是阿蒙森跑去北极与爱斯基摩人住了很长时间,学习怎样在冰天雪地里生存,包括如何用运输工具——狗拉雪橇。

斯科特也考虑到使用工具拉雪橇运输物质,但是他们使用的确实比狗更强壮,更强悍的马。他认为那个时候正是南极的夏天,温度不会太冷,马还可以应付。但实际上,狗和马有很大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狗通过吐舌头进行散热,身上是没有毛孔,不会出汗。而马是会出汗的,马跑得越快,出汗量就会越多,一旦出汗就会恶劣的天气被冻住,使得马在雪地里无法长久行进,即便它比够跑得快,比狗更强壮。

斯科特很快发现,马拉雪橇并不是合适南极的环境,这使得他们浪费很多时间,也浪费了很多资金。为了保证物质顺利运输,他们采用了当时技术还不太成熟的雪地摩托,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雪地摩托在普通的雪地里还能顺利行动,但在严酷的环境里,却根本星不动,最终他们放弃了,改用人拉雪橇行进。这也造成了他们比阿蒙森晚到的重要原因。

这告诉我们,在同一个环境下,目标大致相同,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用什么样的方法,做什么样的准备,最后很可能不仅仅是成功和失败的区别,而是生与死的差别。


4.日行20英里

除了物资准备充分,在靠谱的前提下使用最先进的工具外,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策略区别。就是在整个过程中,阿蒙森团队坚持每天前进大概20英里。这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后总结,这是阿蒙森团队能够不断前进并且生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这中间有很多讲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持续性,在天气好的时,每天行动20英里很容易,但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要做到20英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你不能太努力,一旦出汗就非常糟糕。如果一兴奋、出了汗,那么风一吹就会结冰,这会十分影响身体。因此阿蒙森考虑的不是,在某一天能够超常发挥,而是在状态低迷的时候,还能保持稳定的水平,每天只行走20英里。

能做到这点需要高度严守纪律,当天气好,情况顺利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坚守纪律,完成20英里,扎营休息;当天气不好,情况糟糕的时候,阿蒙森坚持带领团队,哪怕挪得很慢,也要完成20英里的每日目标。而目标本身设定是有余地的,天气不好需要慢一点走,路陡也慢一点,但要坚持完成。

相反,斯科特则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好的时候,就走得非常猛,可能一天会走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当天气不好,遇到暴风雪的时候,他们就睡帐篷,吃东西。诅咒恶劣的天气,诅咒运气不好,希望天气快点转好,能快点行进,这让他们时常陷入焦虑的情绪,整个团队的气氛和状态并不稳定。

这便是两队最大区别:两队人都是训练有素,非常强壮,一方面是资源储备不一样,另一方面他们是否非常坚定地执行这个计划,不管环境好坏,不管容易与否,坚持日行20英里,朝着目标,不管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返回。最终阿蒙森不仅获得成功,全员顺利返回,而斯科特却永远被埋葬在了南极里。


 本文节选自李志刚 的《九败一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