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读书会,之前有关注eric的公众号,也看了很多关于阅读外文书的文章,笔记也做了不少,但还是不明白外文书到底要看什么、怎么看。而On writing well 作为写作圣经,我早有耳闻,电子读物也下了好几版,却迟迟没有开始看,因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书一定很“难看”,我没有信心可以独自读完TA,或者说我在等待外力可以驱使我去做这件事。果然,【11月读书通知】来了,那个看过无数遍的封面赫然在目,再加上周计划中那一行“理科生怎么写出好文章”,还有什么拒绝的理由呢?
群里有小伙伴说自己写的最好的文章是高考那篇,很贴切,因为我写的最多也是在高中阶段。当时不但要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限制题材的作文,每周还要写一篇不限题材的周记,所幸我有一个很有文采的小伙伴帮助我,所以从互助学习中我受益良多。但大学学了理工科,再加上没有应试压力,我不再觉得写作对我有什么意义了。而写作,就像zinser说的,writing is a craft,你不磨炼它,刀就会钝,也等于放弃了 “写”这项语言输出,自废武功...所以我想是时候把它拣起来了。
如果说,读书会最初吸引我的,是“写作宝典+严密的阅读计划+互助读书模式”,那我参加之初的期望值,也仅仅是学会“如何读外文书+如何写读书笔记”。
可我忽略了人和人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让读书会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单词部分,几乎没有两个人选取的单词是完全相同的,而有的小伙伴,从头到尾就没有和我重复过,完全的互补。讲解单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人讲的像老师,有的具有趣味性,还有的排版很舒服。至于感想部分,有人引用,有人列书单,有人概括章节内容,有人划重点。别人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读书会是每人心中一本on writing well。
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实践这本书的写作方法的过程。一开始就只是看完规定内容,但完全不知道该写什么,然后发现没的写是因为看的过程中没有主动思考。后来又担心写的东西没人看,所以努力去找一些有特色的点写出来。写的过程中,rewrite三四版是常事,有时候早晨的感想,到晚上就变成另一个样子。到最后终于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
1. 粗看一遍章节内容,做笔记,划重点;
2. 在脑海里复盘一下这章都讲了什么,试着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如果复盘不清晰或总结不出来,那一定是没看懂,针对细节看第二遍, think clear;
3. 列出自己比较有感触的几点,从中选择最有意思的一到两点,amuse yourself and think small;
4. 针对这一到两点写感想;
5. rewrite,并朗读,直到表达出自己想要的,write clear。
20天,很辛苦,但感谢自己没有缺席,后来明显感觉到大家都忙起来了,也感谢那些坚持到最后的陪伴。
我找了很久,这张图最能概括我心中的这本书,作者的态度、语言能力、信息的掌握、讲述的方式,这些是最本质的东西,而“clarity,simplicity,brevity,humanity”则是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基本原则。
读完这本书,以后写作时再回答这四个问题就不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