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疫情期间,举国禁足,在家中深居简出数十天了。看着窗外春绿渐渐萌发,望着枝头开了又凋谢的春红,百抓挠心。
昨日读到辛弃疾的这首词,突然大有共鸣。对春的渴望,踏春的怀念,全在这一首小令中迸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辛弃疾的词,大多沉雄豪放,想不到这首描写乡村早春的小令,竟如此清丽,可见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便在其创作题材的不拘一格吧。
这首词写的是乡村早春傍晚时分的情景。诗人在乡间漫行,或是踏青散心,见到田野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许多嫩芽,便想到东头邻居的蚕种应该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吧。
又见远处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犊在那里吃青草,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夕阳斜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枝头栖息的乌鸦点缀着寒林暮色。
这上半阙在极力写景,用“嫩芽”、“蚕种”、“细草”、“寒林”、“斜日”、“暮鸦”等意象渲染早春的傍晚,也暗写农事春耕正将开始。
下半阙,诗人继续写道,远近连绵的山峦映入眼帘,横斜的山路不知通向何处。却见一面卖酒的青旗在风中招摇,这样的偏僻的乡村竟然有卖酒的人家。
诗人内心一时的欣喜,全在一个“有人家”的“有”字中,表露无疑。诗人感慨,城中生长的桃树、李树,正为连绵的风雨忧愁不尽,而溪头的荠菜花,却迎着风雨怒放,原来大好的春光在这里啊。
初看全词,似乎仅仅是诗人抒发乡村见闻的愉快之作。但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词,或许要知人论世,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性情统筹来看。
辛弃疾不仅是位文学家,更是一名卓越、忠勇的将领。他曾率领50多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几万人的金兵大营,不仅全身而退,还把叛徒擒回,并千里奔袭押解到临安,当众斩首,举国轰动,实在英雄了得。
辛弃疾一心想恢复中原,然而偏安南方的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令他一筹莫展,心中痛恨且悲苦。这种心情也成了他的许多诗词的基本格调。
因此,这首词的“弦外”终究还是愁苦之音。比如,一个“寒林”的“寒”字,便让这早春暮归的乡村景色平添了几分冷色调,无意中流露出诗人心中的些许愁绪。
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影射金兵南逼宋室的残败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这句 “城中桃李愁风雨”,或还是感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之沉痛悲苦。但是沉痛不等于彻底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乡间农桑不绝、春耕不停,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奋进,让诗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没有冬天不会过去,没有春天不会到来!对于抗击疫情的胜利,我们也同样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