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用生命去关照生命,用情感去体会情感,用行动去引导行动,才能让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无论这颗心是大人的还是小孩的,都一样。
一、给小孩子讲大道理,只能事倍功半
橙子上一年级时,有一段时间不想去上学,从早上一起床,就开始哼唧:我不想去上学。为此我给他做了不少思想工作,俗称“讲道理”。
我告诉他: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事你不喜欢做可以不做,而有些事,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是必须要做的。你能不去上学吗?不能。所以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以后你还会遇到类似的事,你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必须要做的事,既然不得不做,就要想办法从中找到乐趣……
我还记得那时的情景。不止一次,送橙子上学的路上,我拉着他的手,走一路讲一路——各种角度、掰开揉碎、推陈出新地讲啊讲。我说,橙子就默默地听。我说完了,过了一会儿,橙子又开始哼唧:我不想去上学……
当时的我几度崩溃:说了这么多,全都白说了!这么浅显的道理,他为什么就听不进去呢?!
后来,带着很多困惑,我开始学习儿童心理,看了很多书,上过一些课,我才明白,方法用错了,崩溃是必然的。
回想当时,那时的我呀,就像《大话西游》里喋喋不休的唐僧,小孩没捂着耳朵赶紧跑掉就不错了。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给小孩子讲大道理,有很多隐性或显性的不良后果,比如:会让孩子没有主见,失去自己的判断标准,会破坏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会造成知行分裂……
给小孩子讲大道理,尤其是12岁以前的孩子,只能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学习效果是有的。我被这些坏处吓住了,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喋喋不休。
然而让我意识到不讲道理的真正原因,是在育儿专家张文老师的课上,他从儿童心理发展每个阶段的特点出发,把这件事讲清楚了。
二、为什么不要给孩子讲道理?
在我们看来,所谓小孩,就是没长大的成人。成人和小孩相比,无非是生活经验增加了、思考方式更加成熟了,只是量上的一些积累、程度上的一些提升,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其实,小孩与其说是缩水版的成人,倒不如说更像远古时期的原始人。
小孩刚出生时,就像一个小兽,吃喝拉撒睡,动物性、生理性占到了绝大部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作为人的社会性才一点点增加。
从刚出生到长大成人,就像人类进化史的一个微缩版本。儿童阶段,从身心发展的程度来说,就相当于原始人的状态,那时还没出现语言,原始人之间的沟通,基本上是靠肢体的动作、表情和声调的变化,还有行为的相互模仿。
那时,原始人妈妈是不会给原始人宝宝讲大道理的,就像小狮子在玩耍中学会捕猎,小猫在模仿中学会爬树一样,原始人宝宝就在对大人的模仿中掌握了生存技能,靠感受大人的反应明白哪件事该做,哪件事不该做。
这个阶段,主要是情绪和感受在起主导作用,直到12岁以后,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才真正发展起来,慢慢“进化”成现在的人。
而所有的道理都是抽象的,都是对具体事情的一个概括、升华和总结。所以,当你给一个不太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孩讲这些抽象的大道理时,无异于对牛弹琴。
这样的比喻让我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原来,你把小孩当成原始人宝宝来对待就对了!模仿和感知,是原始人宝宝成长的两大途径,而不是听道理!
三、我们这些大人为什么爱给孩子讲大道理?
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因为我们懒。
一个大道理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我们给他讲道理,内心里其实是希望,通过这件事明白了这个道理,由此触类旁通,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就会永远不犯同样的错误了。
我们想一劳永逸,一次成功,一句顶一万句。
可是,生命不是这个样子的。成长也不是这样发生的。
想想我们自己,谁是这么成长起来的?闻过即改,永不再犯,那简直是圣人。
我们这些大人,天天喊减肥,年年说戒烟,却总是安慰自己吃完这顿再减肥,一年戒上几十次烟——自己都做不好,为什么高标准地要求小孩子?
再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懒。讲道理多简单啊。
活到为人父母的岁数,大道理谁不知道,随便给个题目,谁都能滔滔不绝、花样翻新地说上一通。
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明白道理容易,更重要的是行动。
知易行难。行动考验的是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能力,耐心、意志力、抗挫折力……一样都不能少。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真正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应该怎么做,需要家长身体力行,用行动去引导;换位思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因材施教,耐心等待变化发生……与这些相比,讲道理多简单啊。
谆谆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写作业,自己却整晚刷手机打麻将,教导孩子要讲规则,自己却插队逃票闯红灯。你觉得孩子是听你说的,还是看你做的?
说一套做一套,每个人都烦透了这一套,为什么当我们有了孩子,自己也要这么做呢?
四、不给孩子讲道理,那该怎么做?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的孩子有时会表现得对父母不太尊重,比如总是颐指气使:妈,把我的鞋给我找出来,快点!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孩子还小,不当作一回事?
——语重心长地展开批评教育?
——用同样的态度反击回去:怎么说话呢?
有一个育儿专家是这样回答的:孩子对父母态度不好,这事不能放过,但是也不能跟他对着来,可以用行动表达你的态度。
当孩子喊你做事时,你要表现得不积极,语气平和地告诉他:再好好说一遍。当孩子态度好时,就要即时地积极回应他。
态度好——积极回应;态度不好——消极回应。这样几次下来,孩子就知道该用什么态度对待你了。
没有讲“尊重长辈、孝顺父母”这些大道理,也没有情绪化的批评指责,而是用行动回应行动,在这样的引导、互动中,孩子自然就学会了恰当的相处方式。
还有模仿。
我记得橙子上幼儿园大班时,有次和几个小朋友玩,对玩什么各执己见,谁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
橙子说:这样吧,咱们开个会,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提议成功地化解了分歧。我在一旁不禁莞尔:在家里我们就是这样解决分歧的,没想到橙子活学活用了。
这就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没有在家里的示范,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橙子: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举手表决,少数要服从多数。他肯定会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五、好的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在很多家庭中,遇到问题,先是循循善诱讲道理——不听,开始批评指责——再不听,就会动用武力解决……所谓家庭教育三部曲。
我们自己是这么长大的,不知道除此以外更好的办法。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讲道理。
道理,永远抵达不了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好的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性。
只有用生命去关照生命,用情感去体会情感,用行动去引导行动,才能让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无论这颗心是大人的还是小孩的,都一样。
另:不是说不能给孩子讲道理,是不要讲那些大道理,遇到具体的事,可以讲具体的小道理,比如,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你就可以问问孩子:如果别人随便拿了你的东西,你会是什么感觉呢?引导他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小道理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