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上班路上听了一会罗振宇的启发俱乐部,里面讲到了如何看书,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很多书不必求精、求深,有个印象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其实听过很多,但是像罗振宇这样讲得透的确实不多。给了我很多启发。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考司考的经历。当年我也是因为身边同学都在考,跟风报了名。最终结果也是差强人意吧,拿了个C证。说好不好,但是倒也算有个结果。现在时隔四年回想起来,这个证书对我有什么用呢?说实话,对于我一个干会计工作的会计来说,注会证书貌似都不见得有什么实质的作用,更何况司考这样不搭边的证书呢。
但是时至今日,我一点也不后悔那段时间的付出,甚至后悔为什么没有多努力一些。因为我一直隐隐觉得它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但是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却也一直说不出来。今天听了罗振宇的这段话,恰好就解开了我这几年对于这个问题的疑惑。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考司考的终极目标是证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对于今天的我来说,证书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却是我最主要的收获。学完司考的那几本厚书,我的法律知识未必多么充足,我的见解未必多么正确,我的能力未必有多少提升,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法律这片旅游胜地,我曾经去过,我不再陌生,也不再一无所知,至少可以给身边的人吹牛逼说,咱也是学过法律的人。至少可以假模假样地跟媳妇探讨法律案件,表达不成熟的看法。
另外,就像罗振宇所说,读过的书虽然未必全部记得,但是它们就像一座座灯塔一样,照亮着前行的路,那遥远的一处光影,也胜过什么都看不见的黑夜。我们读过的书、学过的技能、掌握的本领,不见得都得实际用上才算“有用”,有它们在,心里不慌,这就是作用。具体来说,考司考的过程中,我对于刑法的具体量刑、判断标准等等肯定是记不住,理解也不够深刻,但是对于其中疑罪从无、法不溯及既往等原则却是有所体会;对于民法的各种细节现在也是忘得一干二净,但是我还是偶尔会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面,想起老师曾经讲过的某句话,这是我学习过的痕迹。法律这个领域,我去过。
除却司考以外,我现在正在学的VBA、Python其实都是这个样子的,区别无非就是它们没有证书而已。学了它们工作中能用到是好事,但是就算用不到也不能算是白学。这两天编程的世界像是对我开了一丝丝小窗,可以让我伸进头去一探究竟。大概率,以后我也不会从事编程有关的工作,但是我也曾经涉足于此。更何况如果以后它们能与我的职业紧密结合,那也就更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