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卡尔.荣格
小孩子大约在两岁的时候首次说出“我”这个字。在这之前他想要表达“我”时,总是说自己的名字,比如“妞妞要”、“笑笑拿”。当孩子能够说出“图片源自网络我”,以自我指代的方式来思考,有意识的把自己摆在个人世界的中心时,他已经在意识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我是在这个阶段才诞生,而且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婴儿到成人许多阶段的过程。
两岁的小孩开始向每个人说“不”时,他不只面对环境的挑战,同时也试图改变或控制生活环境。这时,孩子的自我正忙于制造冲突,以强化自己。那些“不”、“我不要”的表达,就是强化自我的练习。根据荣格的观点,促使“自我”成长的因素是他所谓的“冲撞”,也就是冲突、困扰、气愤、悲伤、痛苦等,是这些情境引导着自我的发展。因此,荣格认为,适度的环境冲突和一些挫折是自我成长的最佳条件。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适度”。
一方面,如果冲突过于严重(比如婴儿期受虐及童年的性伤害等),那么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自我不但没能强化,反而会受到伤害,甚至使它后来的功能彻底损害。虽然自我在认知层次也许能够正常运作,但在潜意识部分,情绪性的混乱和凝聚结构的缺乏,会使人造成严重的角色混乱与分裂的倾向。这样的自我不仅在正常的意识下易受伤害,它更是脆弱而过度防御的,这种人很难去信任别人。
另一方面,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360度无死角的关注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有些特别细心的家长,怕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和委屈,比如,有的妈妈看到孩子玩耍时,别的小朋友推自己宝贝一下,就马上教育孩子不能吃亏;又比如,孩子已经四五岁了,孩子想自己吃饭,但是家长觉得他自己吃太少,在家里吃饭还总是一勺勺喂。
如果冲突处理得当,自我便得以成长。这也提醒我们,不要试图给小孩提供过多的保护,去抗衡现实挑战的猛烈攻击。对刺激自我的成长而言,温和与过度保护的环境,都不是特别有用。
文章改编自《荣格心灵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