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期末考,望着身边忙着考试的孩子们,我们是否思考过,长大后,他们到底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又如何才能给到孩子最大的帮助?
小时候,我们总有很多理想抱负,绝不希望长大后做父母那样的人,最终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他们的样子。
是不是我们的孩子,也会在如此轮回中,最终成为我们的样子。
在他们长大成人后,同样会像我们一样为了生活奔波,为了工作透支身体,为了孩子操心焦虑。
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陈捷君老师的《可塑的我》一本书中,针对人生的每个关键阶段,带给我们35堂自我发展的必修课。
告诫我们童年的任务不是只有玩耍和学习,从小学会自我认知,学习启动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才能最终规避大多数人的平庸生活,塑造出优秀的幸福人生。
01. 越来越多的孩子长大后,开始患有“空心病”
我们总能看到身边有这样的人,小时候一帆风顺,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成绩也还不错。
大学时听父母的意见,或者听说哪个专业容易就业,就选择哪个专业。
工作后,在公司按部就班地做手头的工作,没有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受,平平淡淡但稳定且安逸。
临近中年,却开始不断抱怨自己平庸的生活,无趣的工作,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
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在生活中看到了迷茫,甚至渐渐没有了奋斗的勇气,感到力不从心。
他们对很多事情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缺乏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总是被事情推着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前进。
北大著名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老师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空心病”。
所有患有“空心病”的人都如同一个被导航的机器人一样,他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搞不懂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会在遇到事情时第一时间选择逃避,会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甚至会轻易地放纵和放弃自己。
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绘制过一幅心理地图,也不知道内心的焦虑和迷茫究竟来自于何方。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会要求他们学习很多兴趣班,有些是出自孩子自身的喜爱,而更多的时候,是父母引导式的主观要求。
我们有时甚至会认为,有些兴趣爱好,即便不喜欢,但也许练着练着就爱上了,哪一样技能不是通过刻苦努力才掌握的呢。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搞反了顺序,一项技能不是努力学习了就能学好,而是产生兴趣了才能更有动力去认真面对。
那些被强迫着学习和练习的孩子,最终养成的只是顺从的性格和获得成就后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只有让孩子们真正拥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能让他们学会通过自己的内驱力,去享受最大的内在快乐。
所谓“空心病”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他们小时候过多的“被迫”学习和训练。
02. 被包办式长大的童年,终归会害了孩子
一个人的发展过程,应该在幼儿及小学初级阶段学会与外界的相处模式,在10岁到青春期期间学会与内在的自我联结。
而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被包办的童年中长大,通常所说的包办童年,指的是孩子13岁以前的生活。
在这段生活中,他们无需考虑太多外在和内在因素,只需要在父母的安排下每天按部就班地去上学,学习,做作业,考试,生活即可。
而作为父母,往往认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学习好就代表什么都好,只要把成绩搞上去,就代表孩子成长的很“健康”。
却不知,这种捷径式的成长方式,恰恰会让孩子们在长大后经历更多磨难。
他们在父母的引导下结交朋友,学习课内外兴趣班,完成各项学业,却唯独缺乏了自己的自我认知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内在空空如也。
也正是在这种心理危机隐患的状态下,他们慢慢长大。
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随着年龄逐渐成熟,心理危机却慢慢显露出来。
他们茫然、被动,甚至过于依赖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工作和生活都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记得小时候,我们最常听到父母说的话就是:“你就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想,你现在的最大任务就是学习。”
这句话,误导了太多的父母,也坑害了太多的孩子。
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比如意志力、坚韧的品质、良好的判断力、自控能力等,都是在0-18岁之间培养并养成的。
而这些能力,恰恰不是通过每天的学习和考试所能获得的。
如果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停下来,深入思考并进行自我认同,很容易在长大后出现动力不足,从而将内心的冲突转变成焦虑。
03. 青春期的自我觉醒,造就了成年后的幸福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在中年时期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的人们,往往会有很多原因,从而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比如,工作力不从心,感觉非常困难,从而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和行为,但是又由于年龄和家庭等多方面原因,很难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或者因为工作太多,出现了职业倦怠,却又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
很多问题不是在中年突然出现的,而是一步步堆积而成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中年危机,他们频繁否定自己,不满意现有的生活和工作,却又不知如何解决。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少年时,完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并没有弄清楚“我是谁”的问题。
也就是说,所有问题的根源,都需要追溯到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去。
作者告诉我们,儿童时期不能够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他内心的成长经历。
尤其是青春期,它是自我认知最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孩子们需要真正意识到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他们需要了解我有哪些优点,哪些喜好,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更好地感受自我。
这个时候,他们正在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正在尝试着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构建网络,它包括自尊、自信、爱好、特长、社会技能和适应性等等。
他们无需通过父母或者他人来对自己进行评定,而是需要学会自我评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就需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多思考,少服从,多认识自我,少在意他人的看法,在青春期很好地完成了自我整合的孩子,必将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完善人格。
这也是我们的成长必修课,重审自己和家庭的同时,也能够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是非常难得的自我疗愈过程。
总之,想要让孩子真正地健康成长,在成年后、中年期,甚至老年时都能够幸福美满,我们就需要认真学习人生的必修课。
我们需要在孩子6岁前,学会认真地玩耍;
在6-12岁时,帮助他们理解勤奋的含义;
在青春期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统一性,完成对自我的深度认知;
在青年初期,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终才能在中年,甚至老年体会到人生真正的价值感和幸福。
《可塑的我》不仅给我们上了一堂自我发展的心理学课,还在书中带着我们一步步审视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
除了帮助我们审视孩子的成长和自我发展,还会帮助我们在事业、人际关系、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找到更科学的方式方法。
这样一本超强实用性的好书,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认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