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6.18年中大促的日子,各路商家早已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抓住时机大干一场,收割一波激情购物的剁手党。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收到了不同金额的打折券、满减券和购物红包,只等着到时候去买买买。
今天,我就借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来扒一扒商家的促销套路,让大家明白,商家是如何利用我们思考、判断和决策时的漏洞,引诱我们把有限的银子花在不需要、甚至不划算的商品上的。
扒皮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书中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也因相关研究,成了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书中分析了人类大脑在判断和决策时的两套虚拟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的运作原理。简而言之,系统1就像个全天候不停歇的工作狂,在人清醒的时候,不断监测着周围的环境变化,在快速而无意识的运行中,生成印象、直觉、意向等信息。
而系统2则不同,它虽身怀多种技能,如:复杂计算功能、比较功能、规划功能等,但却经常处于消极怠工状态。因为启动它既费神费力,又枯燥无趣,实在不符合人类懒惰的天性,因此,我们的大部分判断和决策都是由系统1说了算。只有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才会寻求系统2的支持。
可惜,系统1这个“劳模”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存在成见,易犯系统性错误;它会将难题简化处理;它对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一无所知;更麻烦的是,它无法被关闭,常导致认知错觉,如果没被系统2发现,就会出现判断错误。
如果我们平时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快思考的系统1),而不喜欢费力思考(慢思考的系统2),就可能陷入系统1带来的偏见之中,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下面就以商家促销为例,盘点一下我们在判断与决策时常见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是系统1的偏见带来的。
一、锚定效应
是指人们在对某个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思考。通常,这个估测的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
商家最喜欢利用锚定效应,为我们设定心锚,从而诱导我们去购买他们的商品。
常用手法,如:
打折——把商品原价或建议销售价标在现价旁边,提示现价是原价的8折或7折,让人在购买前,自觉将该商品的原价作为锚点,认为现价很划算,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组合优惠——商品AB的组合套装价格<A+B的价格。此时,A+B的价格是锚点,而AB的组合价格低于锚点,即使你只需要A,但为了获得优惠,也可能顺便去买不怎么需要的B。
二、框架效应
是指同一个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激发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会影响判断和决策。这也是系统1常见的偏见。
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医生的术前谈话。如果医生对患者说,手术后有10%的死亡率,那么,病人就会很恐惧,甚至犹豫是否要做手术。而如果医生告诉患者,手术后有90%的治愈率,那么病人就会忽略剩下10%的风险,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其实,这两种说法的意思并没有本质不同,只是人们天生厌恶损失,会不自觉地规避损失。
有鉴于此,商家在促销时,要么只强调优惠;要么一边强调优惠,一边突出错过机会带来的损失,让消费者觉得如果不及时下单就捡不到便宜,从而增加了剁手机会。
常见手法,如:
优惠券、满减券——满199减20,满399减50……同时,限定使用期限。
限时、限量促销——某件降价商品只有200件,卖完就涨价;店铺今天全场打折,明天恢复原价;等等。
商品预售——这是最近几年流行的新玩法,先给点“定金翻倍”之类的小优惠,让人用少量的钱下单。等到付尾款的时候,如果不想购买,就会损失定金。根据人们损失厌恶的心理特性,大部分人最后都会乖乖地付款结账。
三、心理账户
是指消费者在决策时会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卡尼曼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
比如:有人愿意花2000块买条裙子,却舍不得吃20块以上的快餐;有人愿意花20000块让孩子参加夏令营,却舍不得花8000块让自己去旅游一趟。
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同,导致花钱的行为也千差万别。通常,为自己心爱的人花钱比为自己花钱更容易;辛苦赚来的钱要比意外得到的钱更令人珍惜。
如果有些钱被划入了“意外所得账户”,那就很容易促进我们的消费行为。就像商家发放的优惠券和红包,还有免费抽奖的奖品,都属于意外之财。而要想真正得到这些实惠,就必须买买买。
在《思考,快与慢》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解释商家的促销行为。比如:利用消费者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心理,打出“七天无理由退换”、“无效退款”等招牌,让消费者先放心购买,等到手后,就算有些不满,也只有少数人会申请退货、退款。还有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比例的忽略,将价格高的商品分摊到每一天,让人在心理上感觉很便宜,很合算。
正所谓:商家套路深,剁手要小心。要想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喜欢的东西上,就不能太依赖勤劳的系统1,而要奋力激活懒惰的系统2,让它帮我们躲开判断、决策中的各种大坑,从而做个理性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