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和等待,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
今天还计划着明天出门,明天吃完饭后却不想动;今天把脏衣服堆在一起,明天却不想洗;本来下周的任务,你计划好了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结果却在截止期限的最后一刻草草收场......看到此,你可能有感同身受之处,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时候犯拖延症,而且这件事情越是没有及时做,越是在想起之时越不想做。当我们在最后时刻不得不匆匆完成本计划好的一件事情时,我们或许会感到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执行计划,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想要不再出现一些时候的拖延,那么该如何摆脱拖延症呢?
First.
首先从拖延症的“病原”说起。查阅相关资料,“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基于此,心理学家对拖延症出现的原因做了如下总结:
①情绪的影响。众所周知,情绪给人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我们的不良情绪出现时,会减少我们对某事加以行动的意愿。
②对挫折的恐惧。很多人做事情都害怕在一帆风顺之时遭遇挫折,这不得不说是人的一种本能想法,毕竟谁都不想自己遇到挫折。但是如果对于挫折过于恐惧,便有可能失去做事的信心,觉得拖延甚至不做这件事对自己来说是最舒服的,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常处于“舒适圈”。
③对成功的惶恐。研究表示,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在完成时害怕自己率先完成以致于担当更多的责任,承受更大的压力,于是他们会故意放慢自己做事的进度,待他人完成之后再跟上。
④对于刺激感的追求。既然平常慢慢一点点做事不能激发兴奋点,那么干脆将事情一拖再拖,到迫不得已时再拿出来,拼命完成,以获得做事的兴奋感与紧迫感,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长此以往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⑤对未来计划的缺失。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量的积累引起的向好的质的飞跃,如此我们才能享受到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做好量的积累的前提就是要对做此事有一个详尽的规划,而我们平日缺乏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规划,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件事去细分到每一天该付出怎样的行动。
Second.
在对诱发拖延症的因素有了一些认知之后,我们要做的便是针对性地改变平常做事的态度以及习惯。
在此,我结合我平克服拖延的方法给大家提供几点建议:
①从思想上改变自己。拿赖床来说,如果我们在正常睡眠醒来之后告诉自己坐起来,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没有那么困,这就是自己的思维对自己的行动的影响,如果我们在着手做一件事情,就很难停下来。
②将任务分解与细化。就如前文所讲到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量的积累才能引发质变。我们要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初就制定好每日的计划,或者是每周的达标要求,将其“量化”。
③及时犒赏自己。每次辛勤的付出,都要给自己一些小奖励,譬如在每日任务完成之余,给自己增加一些娱乐时间,出去散散步放飞一下自己的思想,这样下次再做事情时动力会更足。
④给自己立下切实可行的目标。虽然我们有时候畏惧成功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渴求成功,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成的,我们在开始前要给自己立下切实可行的目标,切忌好高骛远,少一些浮躁。
⑤重新拾起已经落下的任务。每次落下一件事情时,我们再想起时,就已不想再重新做起,这也是人本身的惰性所导致的,但是如果我们一旦行动起来,重新拾起已经落下的任务,我们的那份成就感会再次被唤起。
⑥增加自信,提高抗压能力。从内心深处告诉自己,只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有一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在向前发展,竞争也在越来越激烈,我们也必须时刻提高自己。让自己多承担一份责任,多锻炼自己,适当给自己增加一些压力,转化为自己做事的动力。
END
写这篇小文章,既是要分享一些克服拖延症的经验心得以及心理学知识,也是在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在生活当中,难免我们有时会拖延,而每当于此,我们就应告诉自己要继续做下去,在不断获得成就感当中完成一件又一件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