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参加妈妈共学会一起共读育儿书籍活动,本次书籍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虽然22天活动已经结束,却带给我的很多的育儿改变~。
一、放弃做个完美妈妈
简而言之,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他们无需假装无条件地接受,甚至自始至终地接受。他们也不应该感到不接受地假装接受。尽管孩子无疑更喜欢被接受。但是当父母发出明确而诚实的、符合真情实感的信息时,他们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地不接受感。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更加容易应对,而且还能帮助每个孩子将自己地父母视作一个真实地人——真诚、富有人性地、她希望与之建立关系地人。问题归属原则使是p.r.t模型总地一个核心概念。
书中这段话让我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让我思考,我到底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没有确定这个问题,我看到亲密育儿,我会羡慕和怀疑为什么我做不到。又遇到精英教育,我会更焦虑和立马西施效颦。给孩子也完成了困扰,为什么同一个事情前天可以,今天有不行?达不到孩子要求,只有哭泣宣泄。
想着要做个温和而坚定的妈妈,忍下心中的怒火,耐心跟孩子解释,等她宣泄。但往往是以释放了自己情绪收场。
完美妈妈的面具遇到孩子的大哭和坚持也会瓦解。还不如向孩子承认,妈妈也会生气,也会发脾气!
自从放下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后,过年期间我觉得孩子哪方面都挺顺眼,简直是一百分的好孩子!正因为太满意她的表现,17天的亲子互动打卡都没有坚持完成(持续的夸奖内容,让我觉得不好意思)
放弃了做一名完美妈妈,尽让得到了一百分的孩子。给予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比表面的完美重要的多!
二、活学活用
结合上一次共读书籍《游戏力》知识,在与孩子沟通中,力争用语言和面部表情表现出能转移或吸引孩子的内容。
在语言表达上要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
每天叫四桐起床是个头疼的事情。之前我都会说:起床啦,不然又要迟到,吃不上幼儿园的早餐啦?
现在我会说:起床啦,我已经给你冲好了牛奶,你是在客厅喝还是在卧室喝?
很明显的对比,第一句更像是情绪的宣泄。絮絮叨叨说了很多,重要信息就是起床!
第二句的重要信息是在哪里喝奶!
将孩子接受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接着给出选择性的问题。能够让人不由自主的顺着你的思路给出回答。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起床。
积极倾听,即不带有任何个人的判断、想法和情绪,而是把话语权交给孩子,鼓励和邀请他释放自己的情绪。
有两个方面,一是用非语言来表示接纳。非语言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或其他行为。比如: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主动的抱抱她,抚摸她的后背就能让她安静下来。
另一种就是用语言接纳。前提时你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不被孩子的情绪左右,其次你要有问话技巧,能让孩子主动跟你反馈原因。
有天早上,我叫四桐起床,四桐紧了紧被子,瓮声瓮气的跟我说。我不去幼儿园。我就顺口一说:不去幼儿园?你想上天么?瞅了眼小家伙,把头又往被子里埋了埋。调整姿态又问:你不想去幼儿园?是因为老师批评你了嘛?王老师,胡老师还是杨老师呀~
小丫头抬抬头,一脸不高兴的说,胡老师批评我了。说过站队左一下,右一下的。
左一下,又一下。你是不是想跟老师玩呀?为什么排队呢~
对啊,胡老师数人数就说我左一下右一下。因为要回教室呀~
那你像猴子一样蹦来蹦去老师眼睛都花啦,你看我在你眼前左一下右一下晃脑袋,你也会说我的啊。对吧。抬手穿衣服。
使用了积极倾听很顺畅的解决了不愿意早起问题。
三、身教的力量
共读期间有段时间我对规则感有些迷茫可能我觉得一次两次不遵守是没有问题的。我也会主动给四桐找到规则漏洞,满足她的要求。在打卡期间我也写出了自己的困惑
唐老师回复说,身教的影响。我半信半疑的坚持执行我们的规则。通过积极沟通和寻找第三种解决方法的方式,让孩子认同规则并能遵守。
现在知道完了玩具以后要自己收拾,从开始的抗拒,到要求一起收拾,到现在需要提醒下能独立完成。不想完成的时候知道害羞的躲起来。这都是身教的力量,不要小看潜移默化的力量!
你主动释放出快乐和信任的情绪,孩子是能够接受到。当她接受到足够多的爱和信任,并能够同等的回报于你。
孩子在成长,你也在迭代。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育儿中的问题。很多书籍内容都是有共性,试着将知识都融合输出成自己的经验,才能掌握的更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