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发明开启了文明的曙光,人们得以准确地专递信息,可对于密信来说,一旦信使被抓落入敌手,事情就败露了。为了将秘密隐藏于符号中,被商人关押在羑里(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北)的周文王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个绝妙办法,后天八卦诞生了,将乾卦由先天八卦之正北位置移动到西北位置。
这也是文王从牢里传出的密信:商人快完蛋了,周人当兴。乾乃天,代表着战事、进攻,西北正是周人部落所在的位置,于是周人团结一致,积极筹备,在超级隐士姜太公的辅佐下,武王伐纣成功,奠定了周朝800年基业。
封建始矣,贵族当道
周朝可谓封建制度的始作俑者,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子孙后代及皇亲国戚,自己直辖中央之地,四周由分封国拱卫。这种制度前期自然是好啦,封国之间都有血缘关系,自带亲情,自然相安无事。封国高度自治,称臣并按时纳贡即可。周天子以为可高枕无忧了。
日子久了,血缘关系淡化了,诸侯野心开始膨胀,凭啥要听你周天子调遣,我有粮有兵,何不称霸一方?周天子开始驾驭不了诸侯们的野心了。春秋五霸(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轮番登场,问鼎中原。周天子在洛阳那9只鼎最终震慑不住地方诸侯。
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官员老子也辞职不干了,骑着青牛往西去了,函谷关守关尹喜看紫气东来,非凡人啊,请求老子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堪称继《周易》之后又一部千古奇书。
东南吴越一带那时是被中原诸国鄙视的,可运气好的是吴国先迎来了伍子胥,后又得到了孙武。孙武将兵法思想甚至武装到了宫女身上,吴国渐强,曾兵临楚国郢都。夫差之时,将越国打残,掳走勾践当奴隶使,真过瘾。可不是靠着那把越王勾践剑啦,勾践卧薪尝胆,文种范蠡忠心辅佐,三千越甲吞了吴。范蠡深谙老庄哲学,明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真理,据说带着女声西施远走齐国,下海去了。令后世之人羡慕啊!
诸子百家,士人崛起
回到天下大局势来,家天下,儿子也打架,韩赵魏瓜分了晋,历史逐渐向战国七雄上演变。
此时的天下,武力说了算,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不值一文,儒学在孟子一代跟在孔子时同样不受待见,只能在齐国稷下学宫论坛上展示一下辩论的风采。当然诸子百家都想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个被称为文明轴心的时代确实在思想上大放异彩,令人神往。
当时之格局,魏国是霸主,魏王动不动就我百万魏武卒灭了你?!不过,齐楚两国才是实力雄厚,国富民强。西边的秦国处于苦寒之地,实乃一弱国,不足挂齿。
穷则思变,弱则思强,秦孝公五百年一雄文《求贤令》发布天下,卫国人、魏国公民卫鞅隆重登场,开启了大秦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耕战奖励,将百姓变成一支种地大军,将秦军变成一支虎狼之师。短短几十年,大秦帝国崛起了。商鞅死而无憾。
仿佛有上天之眷顾,秦国历代无昏君,在任用贤能上,东方六国难以望其项背,于是有六国贤才尽归秦之说。在此期间,鬼谷岭绝世高人鬼谷子已经默默培育了两位旷世奇才张仪和苏秦(孙膑庞涓是否为其徒则难以考证),得鬼谷真传,两人将舌尖上的言辞练得登峰造极,苏秦成了东方六国联合国秘书长,张仪据说在苏秦的资助下赴秦成了秦相,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合纵连横大战略拉开序幕。
历史加快了天下归一的进程,张仪的连横策略渐显成效,在后续战神如白起、王翦、蒙恬等率领下,虎狼之师以摧古拉朽之势灭掉了东方六国,千古一帝始皇帝书写了历史的巅峰时刻。
始皇始皇,由我起,二世三世至万万世。分封还是郡县?荀子的学生李斯力主郡县,这样可以集天下的权利于皇帝一人,这暗合了秦始皇的意思。郡县制奠定了此后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格局。
大一统的帝国,自然需要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轨距,统一的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乃华夏之丰功伟业。为中国历史分久必合注入了强心剂。至于焚书坑儒,有待商榷。毛爷爷不也说过嘛: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大秦在完成统一的过程中,也经受住了北方戎狄游牧部族的侵扰。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冲突开始成为历史又一大线索。长城就是最好的见证。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万世梦在这样一个人心不稳、法治严苛、旷世工程耗费民力的帝国难以持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武广点了一把火,刘邦项羽共同夹击烧尽了帝国最后一口气。大秦帝国就此覆灭,后人归罪于阉人赵高,不尽然也。赵高自然可恨,更本质的原因耐人寻味。
儒家登上历史殿堂
“流氓”与英雄决战,英雄战败自刎乌江,发出悲壮而令人痛惜的感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谱写了凄美的英雄美人故事。历史向来成王败寇,但项羽却成了永远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道出了多少人的对他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期许。
刘邦坐拥三杰:运筹帷幄之张良、战必胜功不克之韩信、治国安民之萧何,焉能不胜?用人之道也。历史告诉我们,除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外,还要记住得人才者得天下。
怎样治国又成了帝国的棘手问题,老庄王道?亦或是商鞅之法治霸道?非也。儒家终于登上了历史的殿堂。汉武帝罢黜百官独尊儒术,开启了之后历代王朝仁道治国的理念。
乱世英雄,归一似箭
持续了四百余年后,汉帝国崩溃,欢迎进入伟大的三国时代。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被后世传颂最多的时代,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好,鲁肃版的隆中对也罢,亦或是曹操集团,三家集团的终极目标都是一统,中国文明的统一向心力始终左右着分裂时的历史进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空城一曲,弹退司马,《三国演义》诠释了我们心中的诸葛亮。
司马懿韬光养晦装孙子,司马家族篡取了魏国政权之后,三国归晋。
魏晋风度,士人阶层无奈
三国归晋后,朝廷延续了东汉宦官外戚专政的局面,朝廷吏治腐败,有心从政的士人阶层有心无力,打起退堂鼓,以嵇康、阮籍代表的竹林七贤就是典型的写照。他们或多或少都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吏,但由于看不惯腐败等问题,他们聚到山林里,整体饮酒作诗,不问世事,自由自在。这段时期也称得上中国隐士文化的高潮。
他们追寻内心的自由,巧合的是,正赶上天竺佛教大量高僧前来弘法以及西域诸国佛教的兴起。如南北朝时期,禅宗达摩祖师由海路登陆中国广东,从南向北传法禅宗。终在少林修得弟子惠可。而西域那边,佛教天才鸠摩罗什也被迎请至中原,带领僧团翻译了如《金刚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等众多梵文佛教典籍。
儒释道开始融合
也正是魏晋时期开始,儒释道开始走向融合。战国之前,以老庄道家哲学为主,无为而治;秦之法治令人生畏,当然在今天看来亦有可取之处;汉代以儒家独尊;而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盛行,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国君带头信佛。
唐朝时期,逐渐形成治世用儒、修身用道、修心学佛的思想格局,儒释道融合趋于成熟。当然在后来的宋朝程朱理学,以及明朝的阳明心学,亦是在这三者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的产物。
士人阶层重新崛起
隋开科举,真可谓伟大创举,标志着平民有平等的机会成为士人阶层(知识分子),并做官为国效力,学而优则仕。一直到清代,科举制度为历朝历代培育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我们今天的升学考试也算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即使到了晚清,虽然皇亲贵族又重新把持朝政,但面对太平天国的来势汹汹,眼看帝国大厦将倾,汉人士人基层又重新受到提拔重用,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皆如此。而太平天国就是被曾国藩剿灭的。
至于后来的甲午耻辱、鸦片惨败、八国侵华等一系列的丧权辱国事件,已非士人集团所能扛得住的。帝国积弊久矣,封建帝制积弊久矣。
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较量
中原王朝除了自身整合外,还要面对北方游牧文明的冲击,秦汉抵住了匈奴,逐渐控制了西域;隋唐抵住了突厥鲜卑,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到了宋代进入了拉锯战,游牧文明的势力渗透到了黄河一带。南宋来了一次历史大爆发,蒙古帝国的崛起,不仅入主中原,还西征欧洲。
不过元帝国推行中国版的“种姓制”,汉人和南人低等,眼前先进的农耕文化他们没有抓住学习的机会,致使帝国百年不足而倾覆。
大明帝国的崛起,是汉人代表的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成功反扑。(谁说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我反对)而满清入主中原再一次为历史上演了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胜利,这也是古代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胜利。
不管是游牧文明是否成功战胜农耕文明,文化都在冲突中互相渗透融合,而先进的一方即使战败,但往往成功实现了文化的反渗透。这在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或是罗马帝国时代也是如此。
……
中国文明之悠久,难以道尽!
(PS:鄙人肤浅之见,望读者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