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已是一个必然,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且数量庞大,留守儿童、留守家长、留守教师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关注乡村、教育公平、做有根的教育是乡村发展,创建美丽乡村重要手段。改变村小小而弱小而差的现状迫在眉睫,要实现村小的“弯道超车”我们从学校管理、课程改革、少先队活动开展三方面创新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然而要实现村小的“小而美小而优”,我们依然在路上。
创新缘由:
1、深陷困境,择优的教育模式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教育模式,“金字塔”式的教育现状注定村小的各种资源处于劣势,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学校生活无非是“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无休止的讲情怀讲奉献,由上到下拼命的用各种制度强迫、威胁教师要好好教,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学者讲“变教为学”,但质的东西没有变化(管理的模式)村小教师职业倦怠已经非常严重。
2、机遇已经到来:应试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民众对教育满意度持续下降,教育的深层次变革深入人心,村小软硬件设施得到大力改善,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社会共识。
实施过程:
1、学校管理:找到家长、教师、学生、上级的需要相互融合,以项目学习为依托,如“信息化手段更有效的的应用项目”让孩子们在自我管理自主探索中提高综合素养,让“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教师收集了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营造一种以爱为元素的良好的社区氛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静悄悄的村小变革,势在必行!视年长的老师为父母,视年轻的老师为兄弟姐妹,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或者孙子,视家长为亲朋挚友,视学校社区为一个家庭。 大校是社会,村小为家庭;社会重法制,家庭靠温情;相辅要相承,取舍需得当;要想谋发展,融合是关键。
2、国家课程校本化,做学生熟悉的课程: 建立自己的校本资源库,让学生借助自身的经验,熟悉的事物在实践中学习。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资源库(困境儿童转化、阅读开展、信息化手段的有效应用、游戏化教学)和农耕文化教育资源库(二十四节气教学资源、农耕课教学资源),各种资源模块化,随时融入到各科教学和学习中。要让校本课程可持续健康的绿色的发展,共赢是可持续发现的保证!它的核心思想是各取所需,共同发展,从人性出发,寻找着力点,为满足人的最高需要提供可能创造条件。作为教师,评职称,过更好的生活,我们就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学生更喜欢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我们就走出学校,来到田间地头,来到博物馆、档案馆……通过体验、观察、走访、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家长更需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成人成才,为过上幸福的生活做好准备。
3、创新开展少先队活动:每一个有意义的时间节点,少先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立体”德育活动,如“走进会师圣地,传承长征精神”等人文行走;“守护文化根脉、共建人文校园”等开学第一课活动;“平凡的坚守—三八节活动”;“别样的精彩—六一活动”等。由于少先大队每一次的精心策划,所以每一次活动中的收获,都让学校的德育课堂体现出立体而丰富的良好效果。
效果亮点:
1、效果:教育教学上了一个台阶,主管部门的考核从两年前的倒数,发展到了现在的中上,教师的考核从原来的都在70名(共120名教师)之后,到现在的前十名有两位老师,80%的老师排名在40名之前。我校徐佳俊同学被评委“陇原美德少年”。社会得以肯定,我校两年内在静宁县电视台,平凉电视台报道五次,教研活动多次在平凉市教育局静宁县教育局网站上刊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全国发起的寻找四到六所“小而美种子学校”中成功入选。
学生的素养全面提高,清明活动后,六年级张佳乐有这样的分享,他的妈妈和奶奶是两个非常强势的女人,一次她们正在“热闹”,经过他的努力,家里的欢笑逐渐多了起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高,一年来有论文、案例、随笔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15篇,如2017年4月“规模小不能没内涵”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再如在中国教育学会举办了第二届农村教育发展优秀案例推选活动中,我校“农村小学二十四节气校本实践课案例”获学校类一等奖。
2、亮点:尊重人性、教育创新,给学生一个“爱学习的理由”是实现村小的弯道超车必然之路。乡村小学的教育创新,本质还是解决“教”与“学”的关系,更应该着重激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力,让学的环节生动起来,教的环节才能更生动。解放乡村小学老师,让他们从一个园丁变教练,可以通过孩子们的改变,来激发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新时期教师一定要学会识别,提问,激励,链接。乡村小学教育创新的根本出路,是搭建一个学生快乐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协作互助的生动开放的学习场,其核心特点: 以学生快乐,自主学习为导向;老师是教练 ;校园社群活动,课堂教学,个体学习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鼓励和培养孩子自主管理; 部分学科知识整合式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开放办学,价值交换,提升孩子和老师的价值感和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