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回老家扫墓,开着车行驶于各种乡间小道,穿梭于各种乡镇集市之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乡镇的商业生态非常单调:要么是餐饮,比如各类农家乐或饭庄,要么是各种超市百货小卖店,要么是理发店,要么是汽车修理等,用一只手都能数过来。我不禁想到,生活在乡镇的人,他们的认知与视野都被乡镇所束缚,或者说被塑造,以至于他们并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能做什么。所以,只能从事古老而又传统的人类生存最根本的衣食住行等商业行为。而这类最基础的商业利润很薄,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家乡有一句老话:小地方做生意,都是赚熟人钱。如果把小镇看成一个小的资金盘,在没有外来资金流入的情况下,这本就体量不大的资金,在熟人之间不停流转,这是一个零和、甚至是负和游戏,是看不到希望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一个词——反向塑造。
简单来讲,反向塑造就是一个人主动去接触另一些人,进入另一些环境,在他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被他人和环境所影响。这种影响包含了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会对人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极其重要但却通常被我们忽略。
以我个人为例。记得我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我几乎从来不预习,课后也从来不复习,仅凭上课认真听讲及认真作业,即可获得非常好的成绩。这时的我,大概只花了20%左右的精力在学习上。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以至于我认为对于我而言,这种学习方式和投入已经足够。而当我到了高中,立马被现实啪啪啪打脸。我发现仅仅是认真听讲,可能连作业都不会。要想得高分,不花大量时间复习以及大量刷题,那更是不可能。结果就是,我的高中成绩下滑严重。这其实就是一个反向塑造的例子,小学初中课程很简单,我只需要花费很少的精力即可获得高分,这对于我认知的影响就是,学习是一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仅凭大脑的快速领悟即可搞定的事;而对于我行为的影响就是,仅仅认真听讲和作业就够了,剩下的时间玩就好了。这种影响对我的大脑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塑造,以至于上了高中,不由自主地沿用了这套模式,而高中课程的难度陡增,轻易就将延续了这么多年的可行模式瓦解。
再看一个例子,一个老师,起初在二三本专科院校教书,这里的学生不怎么会学习,也不太爱学习,平均学习成绩也不太好。这位老师不需要过多备课,只需要根据平时的经验,就可以上台讲课。学生听不出讲错的地方,也几乎不会提出质疑。要是老师会讲点段子,那走在校园简直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看,万千宠爱。于是,老师也越来越自信了,认为可以去更好的学校教书。而且,他也去了,但很快就自我怀疑了。面对更为优秀的学生,他们脑袋瓜聪明,勤奋刻苦,作风严谨,各种质疑和反驳,让老师招架不住。面对这种窘境,有两种方法:一是沉下心来,迅速学习提升,以适应更优秀的学生;二是回去继续教差一些的学生。而绝大部分人最终都选择了后者。因为认知及思维已在之前的环境中被塑造,依附其上的虚伪自信让人无法自拔,容易让人沉湎于过去而最终选择返回。
我突然想到前几年我很推崇的一篇文章——《降级论》。它讲的是: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忙着打怪升级,不停地升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停地挤进更高级的圈子,但每升一级,就会遇到更厉害的人,就不得不继续打怪升级,从而进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为了避免这种无尽的升级,何不放下身段,选择降级呢?“令为鸡头,不为凤尾”,带着高层次的先进知识和经验,去改善和进化低层次的痛点问题。在这个层次中,你就是天下无敌,没人能打赢你,你可以很轻松干掉对手,达到区域内垄断。这听起来的确很棒,看看现在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也在逐渐转战三四五六线城市。
然而,当我们结合反向塑造再来思考一下,这种思路真的万无一失吗?三四五六线的外卖服务真的赶得上一二线吗?通过降级,我们在低层次做到了第一,形成了垄断,但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可能因为反向塑造而被降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会太快显现,但当新的降级竞争者出现,不得不再次升级的时候,将会暴露的一览无遗。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数据的丰富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科技与文明已经进入了时代的拐点。这已经不仅仅是速度越来越快的问题,而是加速度越来越快的问题。因此,停留在固有的环境中,甚至降级,享受短暂的“稳定”与安全感,已经不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为,很大概率,你只是被周边的环境反向塑造了。
而时代的车轮不会停留,要么站到车头,开拓未来的版图,要么就被车轮碾轧,成为人类历史轨迹上的一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