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来得悄无声息,像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一样,匆匆忙忙,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温柔。林小雨喜欢雨天。每当雨水打湿街道,模糊了路人的身影,她总会感到一种奇妙的宁静。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可雨水像是时间的缓冲剂,让她得以停下来,喘一口气。
林小雨二十五岁,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她是个内向的人,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她的文字却总能触动人心。她喜欢独处,喜欢在下班后走进街角那家小小的咖啡店,点一杯热拿铁,坐在靠窗的位置,看雨水顺着玻璃滑落。那是她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雨天对她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小时候,母亲会在雨中撑起一把伞,牵着她的手走过湿漉漉的街道。那把伞如今还躺在她家玄关的角落,伞面有些褪色,却承载着她最珍贵的回忆。
那天,雨下得比往常大了一些。林小雨推开咖啡店的门,习惯性地走向那个靠窗的座位,却发现已经有人坐下了。那是个年轻男子,穿着一件深灰色的风衣,手里拿着一本书。
她一眼就认出了那本书——《岛上书店》,她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她愣了一下,最终选择坐在旁边的桌子,低头从包里掏出自己的书。
“这是本好书,对吧?”一个温和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林小雨抬头,发现那个男子正看着她,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她有些局促地点点头,“嗯,是的,很温暖的故事。”
“我叫陈默。”他自我介绍,语气轻松,像是在聊天气,“我每次下雨天都会来这里,看看书,喝杯咖啡。你呢?”
“林小雨。”她迟疑了一下,还是回答了,“我……也喜欢雨天。”
两人因为这本书聊了一会儿。陈默是个自由摄影师,喜欢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瞬间。他说话时带着一种自然的幽默感,让林小雨感到意外的舒服。离开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便签纸,写下几行字,递给她:“如果明天还下雨,我们再见一面吧。”
林小雨接过纸条,低头看着那行字迹工整的小字,心跳莫名加快了一拍。她抬头想说些什么,陈默却已经推门走进了雨中。
第二天,雨果然还在下。林小雨站在咖啡店门口,手里攥着那把旧雨伞,犹豫了片刻,还是走了进去。陈默已经在老位置等着她,手边放着一杯黑咖啡。他看见她,笑了笑,“我就知道你会来。”
那天,他们聊了很多。从《岛上书店》聊到各自喜欢的电影,再聊到生活中的琐碎。陈默告诉她,他曾经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姐姐,从那以后,他开始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我不想让那些瞬间消失,”他说,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所以我拍下来,留住它们。”
林小雨静静地听着。她很少对别人提起自己的过去,但那天,她却鬼使神差地说起了母亲。母亲在她高中时因病去世,从那以后,她就一个人生活,习惯了孤独,也害怕失去。她说完,低头抿了一口咖啡,指尖有些发凉。陈默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轻说了一句:“你很坚强。”
雨季还在继续,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每天都会在咖啡店见面。林小雨发现自己开始期待这些短暂的相聚。陈默的出现像是一场意外的雨,悄然打湿了她干涸已久的心。她喜欢听他讲旅途中的故事,喜欢看他描述照片时的专注模样。而陈默似乎也喜欢她的安静与细腻。他曾说:“你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像雨天里的微光。”
但美好总是短暂的。一天,陈默忽然告诉她,他要离开这座城市了。他的摄影项目需要他去另一个地方,可能会待上几个月,甚至更久。林小雨愣住了。她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她害怕离别,害怕这种温暖再次从她生命中消失,可她也知道,自己没有理由挽留。
雨季的最后一天,雨下得格外大。林小雨坐在咖啡店里,手边的拿铁已经凉了。陈默没有来。她看着窗外模糊的街景,心里空落落的。她忽然想起陈默曾提过他的住处——就在附近的一栋老公寓。她咬了咬牙,抓起雨伞,冲进了雨中。
雨水打在伞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她跑过湿漉漉的街道,喘着气来到那栋公寓楼下。陈默的房间在三楼,她敲了半天门,却没有人回应。一个邻居路过,好奇地看了她一眼,说:“你找那个摄影师?他早上就走了,说是要赶飞机。”
林小雨僵在原地,手里的伞滑落,摔在湿冷的地面上。雨水顺着她的脸颊淌下,分不清是雨还是泪。她低头,看见门缝里塞着一封信,旁边还有一张照片。她颤抖着捡起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是陈默熟悉的字迹:
“小雨,谢谢你陪我度过这个雨季。你让我想起了很多被我遗忘的东西。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留下来,但我希望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这张照片,送给你。”
照片上是他们在咖啡店的背影。她坐在窗边,低头看书,他坐在对面,手里拿着相机。窗外的雨模糊了背景,却让两个人的身影格外清晰。林小雨盯着照片,眼泪终于止不住地流下来。她站在雨中,哭了很久,直到雨水浸透了她的衣服。
雨季结束了。阳光重新洒满城市,街道上的人来人往,仿佛一切都没变过。林小雨又回到了那家咖啡店,点了杯热咖啡,翻开了一本新书。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她的脸上,暖暖的。
她还是一个人,但她不再害怕孤独。她想起了陈默的话,也想起了母亲撑伞时的笑脸。那些温暖的瞬间或许会离开,但它们留下的痕迹会永远留在心底。
她低头翻开书的第一页,轻声对自己说:“也许,属于我的阳光,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