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有钱,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
“比你好看,比你家境好,还比你努力。”
“比你有人脉,比你有资源,还比你努力。”
当你在努力的时候,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努力。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其中有一批就是顶层富人的孩子。
或许你会感到困惑,他们已经有钱有地位了,已经处于社会高层了,为什么还要努力?而且,要这么努力。
因为,我想告诉你,因为努力的目的不是为了钱。
而是为了想要和你我有所不同,想和你拉开更大的距离,想要保持原有阶层固有的优势不被取代和超越。
打个比方,或许你就更明白了。
当他们开始打羽毛球的时候,我们站在一旁看着,因为我们不会玩。
当我们会打了的时候,他们开始打网球了。
当我们会打网球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打高尔夫球了。
他们就是想要有所不同。这就是阶层。
这两天正值清明节。前几天拔了两颗智齿,爸妈回老家祭祖。正好哥哥在家照看下我。昨天也是很久没有跟我哥聊天了,突然聊到阶级跨越和阶级固化的问题。其实这之前没觉得这个现象很特别,突然也聊到我们家也是一个阶级跨越的例子。其实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很多时候告诉你你不可以倒退回去,而且形势也迫使你要维持这个阶级的位置,然后看看周围处于此阶级的人是怎么为下一代保持阶级性的。自从兼职雅思的学生给安排的都是上国际高中的父母均是中产阶级的孩子。每周末给他们上完课总是会有一种感叹,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上个月开始接手某雅思托福培训机构的高中国际生的雅思教学,课余期间跟孩子们聊天,觉得孩子们的想法比我16,17岁有想法多了。她们的家庭大多来自于杭州中产以上家庭,大部分家里独生子女,也就是父母都实现财富自由,房产可能好几处,父母分开公司,家里是由阿姨打扫整理的。孩子从从小学习各种乐器运动和培养各类兴趣。其中一个女生目前就读于上海某国际高中,每年学费20w.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助教跟我讲孩子是比较有主见的那种,希望老师费心。第一次上课妈妈跟着一起来,妈妈说孩子从小是参加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的,听说很好,读写能力略差,九月份要参加学校的Bc课程入学考试,孩子告诉我上课全部是由国外老师来上的,数学微积分比国内上的深度深一些,体育课是某参加过奥运会的国外参赛选手,体育课会学习马术高尔夫射箭曲棍球足球篮球等项目,音乐课也是外教,会有声乐课古典乐流行声乐课。所有课程都是模仿国外的教学模式,实行修学分制,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二就会考出雅思成绩就可以申请比较不错的国外大学。孩子告诉我周五下午从上海回杭州,周六上一天雅思课,周天上还要去练钢琴,已经八级了。下午返校开始下一周的国际高中生活。为了解国际高中的授课模式我还特地去查了全国的国际高中级开始的课程,有一些是既要有钱还要求父母是高学历的中产。学生大概高二就开始教授国外写paper和essay的行文思路以及用的reference的格式。以前对上国际高中学生的看法就是又是某富二代在砸爹妈的钱,对,国际高中里不排除这种学习很糟糕但是很有钱任性的孩纸,但是大趋势是一个班里绝大部份的孩纸都在努力,你不努力都不好意思在班级里混。孩子们进入国际高中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自主学习,再也没有国内高中那种班主任在后门口监督你看你在不在学习。真的那一刻觉得贫穷限制了活了这么久的想象力。第一次感觉到我的十六七岁繁重的文理分科压垮了曾经热爱写作的我,转而去选上线率高点的理科。然后命运从此还是波波折折缓慢前行。
之前有篇疯传的爆文名叫《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讲述了农村孩子得付出远超城市孩子的努力,才能成为“城里人”,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悠闲地坐着喝咖啡。
只是成为城里人,就要寒门子弟拼了命去努力多年,更何况是跨越进更高的社会阶层。北大才女刘媛媛曾经在超级演说家演讲了一篇名为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文,大家也可以抽空去看看。
突破阶层壁垒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处于低阶层的人,光是活下来就已经倾尽全力了,生存耗去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能够用于提升自我的时间和精力就变得很少,甚至没有。于是,他们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始终处于社会分工的金字塔的低端,只能从事劳动附加值极低的工作。
这两年一直在一线作为教育农名工。也接触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感觉到的是越是低阶层,认可“读书无用论”的人也就越多。或许是受限于视野格局,或许是因为投入与产出比的不对等,他们大多认为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考得上好大学,考得上好大学也未必找得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出来,在社会上打拼。在这个产业迭代升级、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读书的人完全无法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会从时代的车轮上逐渐滑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底层人民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多农村孩子上不了好学校,进而很难考上好大学,就更难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了。
教育对跨越阶层有多大影响
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有最主要、最重要的——家庭教育。
为什么曾经一个班级(基本上在我们这里算同一阶层的人)的同学,高中毕业8年之后的差距如此之大?
首先,之前我们作为同学的时候,就不是同一阶层的人。只不过当时我们之间最显性的差距是考试成绩,好像看不出什么阶层问题。表面上是这样的,我们那时候只走独木桥,只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其他一切暂时搁浅。而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复合体,不仅仅是每次的考试成绩的数值那么简单的区别。
有人常说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事实上,起跑线就是我们的家庭,就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所有的一切资源:父母的智商、父母的情商、父母的日常习惯、父母的性格、父母所属的社会阶层,等等,这些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至于三岁识了多少字?六岁会不会英语?这些并不是什么起跑线,大部分不过是焦虑且无知的父母的虚荣心罢了。
其次,除了起跑线,在人生的这场马拉松中,最宝贵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父母的习惯就是我们的习惯,父母的性格就是我们的性格。跨越社会阶层拼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习惯。
我们知道,抚养方式、教养方式,是会遗传的。其实,性格也是,行为习惯更是。只不过,行为习惯绝大部分的决定因素不是基因,但胜似基因的强效力。所以,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为什么那么差,除了制度的原因,因为习惯、性格也是无法突破的,也就是遗传的、固化的。
如果想要跨越社会阶层,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是没有起点优势的那群人了——我们是输在起跑线(父母掌握的资源)的那群人。也就是父母手中的资源(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没有任何变现(提高经济、社会、文化地位)的资本以及潜力。但是我们还是想要改变命运、跨越现在的社会阶层——甚至是社会底层。那么这个时候,是唯一的机会。
这个时候只得是我们自己有了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时候,大概是包括初中及以后的人生,早熟的话,应该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了。但是我们想要跨越阶层的人生手上握的牌是什么样的呢?!——这把牌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事实——我们已经输在起点上了:
我们没有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
我们没有及时学习第二语言;
我们没有培养任何课程以外的兴趣;
我们有非常差劲的学习习惯;
我们没有毅力;
我们没有自省力;
我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更可怕的是没有发现兴趣;
我们没有什么特别有文化的亲戚;
我们没有经济地位逆袭的亲戚;
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几乎是统一阶层的人;
我们没看过什么课外书;
我们没去过其他什么地方;
我们没看过世界,也没有世界观
……………..
在这样的“荒原”之上的人,其实最早发现自己有了跨越社会阶层意识是在大学。因为大学是唯一一次打开你的世界大门的机会。但是确实非常让人绝望的一次!它让我们意识到了社会阶层的问题,但却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上升通道。这就是我们这些想要跨越社会阶层的人手里握着的所有资源。这些资源标明:这就是我们底层人的生活标配:文化、社会、经济资本,与我们毫无关联。
凭一己之力(输在起跑线的你,没有任何其他帮助、其他资本)进入大学,你可能本身就去的是非211、985学校的弱势学科,你本身没有什么文化、社会资本,你也没有良好的习惯,或许有个良好的性格。
但是绝望迎面而来!
因为最直观的贫富差距!因为稍加接触,文化差距也暴露无遗!之后的其他能力也会渐渐显现。最绝望的是面临一个没有任何上升的通道的实境!
极度的冲击中,如果想要突破现状,跨越社会阶层。
但是这是一场非常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不是有目标就可以了,目标赖以实现的能力——毅力、方法论、社交能力等等,我们可能一项都没有,而且从现在开始(成年之后)再培养这些习惯、能力的难度简直难如登天。
这就是输在起跑线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错过了一切关键期!一切关键期!
习惯是从出生习得的,你可以想象一下,18周岁上了大学、甚至天天网聊、游戏的你,还能改变吗?
而做事的方法论,基本是靠一路遇到的名师、卓越同类所指引习得的,你有没有呢。
那么社交能力呢?
那么需要很多年很多年、很多很多习惯和毅力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呢?
那么经济资本呢?
………………….
更可怕的是,这些因素之间都是连锁效应,都是!所有因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可怕的是穷人、社会底层的人,还习得了一些相对来说对跨越社会阶层更不利的品质:
自卑,懒惰,无趣,短视,暴戾,散漫,轻易放弃,保守……………
任何一条都是跨越社会阶层的大敌。
怎么跨越?危险当中,同时也有机遇。对照起来,只要你能突破:
自卑,懒惰,无趣,短视,暴戾,散漫,轻易放弃,保守……………
这些中的任何一条,你真的就可以突围了。
但是,这些劣势的性格特征之间确如金汤般牢固,他们之间金城团结。突破一项其实就可以解锁其他项。
所以,你能突破哪项?怎么突破?你所有的资源?以及你已经掌握的能力?可以吗?
人生最恐怖的地方,就是这些。轮回。
所以,你是不是要逼自己一把。用三五年做为一个周期,或许还能追回起跑线上所错过的一切关键期。
当初,只花21天培养的习惯,你没培养。那么现在,你即使要花3年,也要培养。
只要你能做到。再发现一点热爱。跨越阶层可能才会迈出第一步。
能做到吗?当然,你还要想想,如果你生孩子,那么,你的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你的资本!你的习惯!你的行为!
所以,你无路可走。改变吧。
虽然,你可能还是无法改变。
但是生而为人,我们总是要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