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高端消费与高消费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高端市场是指:“产品主要针对高端消费群体,产品的价格相当高,而且产品多样化,一般为名牌,或品牌产品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类别。”高消费是指:“人们超过人们自身正常的消费,近乎奢侈的浪费,向高端的消费靠近的消费。”这定义不知道是谁写的,总感觉读起来有点别扭,不过没关系,我们要求不高,能读懂就行。
从百度百科对两个词的解释不难发现其实高端消费群与高消费群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通常情况下,高端市场会包含两种消费群体:
第一种:高端消费群,那些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精神需求的消费者愿意为高端物品买单,而购买这些高端物品也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经济和生活造成负担,大部分高端物品往往也具有一定的保值作用,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也是出于这种目的才做出购买的决定。
第二种:高消费群,这个群体内的消费者与高端消费群内的消费者一样也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但他们往往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盲目的追求自然会对他们的精神、经济以及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而这种负担也会给这些消费者带来很多“不公平的心理”,聚沙成塔,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给他们自身、他人以及社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危害,这种高消费风气会严重影响到一些经济水平低甚至是经济困难的人,即使他们不进行高消费也会让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这可能也是近年来年轻人高犯罪率和高自杀率的原因之一。
如今,“高消费”一词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是具有褒义的。如果放在广泛的角度去看,这可能是正常的,是社会和时代发展所要经历的。如果放在某些群体里去看,虽然这种消费方式依然会受到人们的“崇拜”,但对于这一群体来说“高消费”可能已经变成了“入魔的仙人”,随时可能危害到自身以及他人。
5.2高消费的异化
起初,高消费是与高质量和高价格挂钩的,人们目光的重点是高质量。而后来,在“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的思想引导下,人们渐渐的把目光转移到了高价格,当商品的质量支撑不起这样的价格时,有些人引入了“精神需求”,宣称“我能买的起,怎么样、千金难买我愿意”,企图制造一种自豪感,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这种“企图”成功了,而此时,高消费就不仅仅是物质需求了,更多的却是精神需求,对于商家来说,“精神需求”往往才能带来更高的利润,这些利润对于商家、国家或者总体社会来说是有好处的,但狭隘一点对于个人来说“这真是一点屁用没有”。
记得刘德华的电影《大只佬》里有这样一个主张,大致意思就是这个世界确实是“因果循环”的,也确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但我们种下的善果可能会回报在别人身上,而别人种下的恶果可能会回报在我们的身上,理想的状态就是大家都种善果,勿起恶念,但终究还是理想,很难实现。所以,当有人说“高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时,我们要认真考虑一下,如果真的想舍身取义,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那就去照做吧。如果狭隘一点只想自己余生过好,那就要坚持本心不受“诱惑”,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善果”我们不一定能吃到。
当“高消费”与“崇拜、攀比、尊敬”等等产生联系的时候,我认为是有人有意将它异化,当然,这种异化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
5.3提高利润空间
目前来看,高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由此带来的所谓“消费升级”也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歌舞升平”,但实际上有多少人得到了想要的或者说是需要的。
如果把“精神需求”当成一种产品,那么有买有卖这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它的一切定价也就都是合情合理的。通过个人观察发现,每当一种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时,那它的价格和利润往往也都会很高,所以很多产品都会努力与某种“精神需求”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一般都是通过品牌定位建立起来的,然后通过广告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引导,比如1997年苹果的“Here is To The Crazy Ones” 广告词是这样说的:“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
他们发明,他们想象,他们治愈,他们探索,他们创造,他们启迪,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许,他们必需要疯狂。
你能盯着白纸,就看到美妙的画作么?你能静静坐着,就听见美妙的歌曲么?你能凝视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轮么?我们为这些家伙制造良机。
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苹果公司用这样一段广告成功的将品牌贴上了“创造发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标签,激起了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的“改变世界”的梦想,而改变世界所带了的荣誉感也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苹果公司把这种“荣誉感”附着在品牌上,让消费者把“改变世界的荣誉感”转嫁在他们的产品上。现在,能用上苹果公司产品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梦想,由此可以看出当产品与某种“精神需求”产生联系后是可以获得巨大成功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精神需求”往往也是比较昂贵的,这一点单从苹果公司的产品价格就可以发现。当然一个好的产品所能满足的“精神需求”肯定不止一种。
5.4掏空消费者的钱袋
其实,我们的“精神需求”是我们共同想象出来的,本质上它是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在佛教中所强调的修行是让众生不执、不住于世间虚幻之相,而我们的“精神需求”与我们的七情六欲是紧密相连的,都是虚幻之相,所以我们会发现古代佛教信徒在修行之中产生七情六欲时,他会觉得自己有罪并希望得到佛祖的原谅,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看破红尘”的精神,或许这样就能更好的守护我们的钱袋。
就目前来看,在不良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我们的精神需求可能会被加速扩大和异化,比如各种平台的炫富视频以及媒体的各种广告,它们都会引导我们产生炫富思想、享乐主义思想、奢侈腐败思想等等不利于个人成长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进而让我们的钱包可以被商家轻易的掏空,甚至是挖穿,而我们也不会产生任何疑惑,可能还会觉得这是一种“时尚”,这就是我们该有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现在想起了“反击”也为时不晚,如果真的想要守护钱袋,那就应该向佛家学习,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杜绝产生“攀比、炫耀、奢侈”等精神需求。对于守护钱袋,这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