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在当下物质欲望强烈的世界,人的精神也随之容易膨胀,要想独树一帜地保存这份不轻易同流合污的清流,除了自我严格的管理外,还需要一份坚强坚定的初心,因为这样“自我”的你很容易活成他人眼里的另类,也很容易被莫名冠上所谓的装模作样一类的造作标签。
你试图为你的行为为你的改变去做在外人眼里看来无谓的辩解,试图为你是怎样一个真实的自我去讨千回万解,然而任凭你解释千百遍,他人思维自岿然不动,一个答案的无解,把人磨的直想上去给对方来一个冷酷的回旋踢,有时候问题的无解,大概便是这问题最好的解怀了。
社会的乌烟瘴气,圈子的鱼龙混杂,不少人默默开始向往极简的生活方式,其中断舍离就是这入门极简主义的基础,也是最简洁明了的极简三要素。断舍离的生活方式不易,因为它是个需要不断舍弃的过程,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林林总总。
我算是个相对简单的人了吧,物只取所需。我的购买清单上从来不会出现多余的东西,所以我常被误解为是现实版的葛朗台,每每听到这些修辞用于形容我时,我的内心其实是忿懑的,因为我的消费理念从来都是“买以所用,用其所需”,这是断!
可就是我这样一个怕包袱怕麻烦的人,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取舍,缘由是我特别容易恋旧,有些物品其实都丧失实用价值了,可我偏偏还想尽可能地将它们保存完整,比如那条大学时代与闺蜜一同买的碎花可爱睡裙,比如那个初入小饰品商店买的褐色小兔钱包,比如那个大一进校统一分发的迷你熊刷牙杯,比如……(这里插个题外话,那个小熊的杯子,我至今还在用着,同事都取笑我说“你这个都是老古董啦!”)
我想,毕竟有些东西承载着你更多关于青春的回忆,因为那个年代,是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不足以可以像现在轻轻松松就能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你生活的点滴,我们更多的只是在等,只能睹物思人,睹物思物,睹物思事,睹物思忆,而很多时候,不管是人是物,是事是回忆,都会残忍地被时间冲淡,被岁月遗忘,不给你留下一丝缝隙。就在前两天,翻阅一个大学同学兼室友兼死党兼知己兼各种身份的人的QQ空间时(那时还没有微信的立武之地),无意间发现有一两张我们所有室友的青春照,可惜那会儿手机像素不如现在高清,所以再打开细细回味时,已无当年的味道,因为但凡将照片放大些,你的脸,你的身子,从上到下,无不像是打了马赛克一样,根本看不清自己当年模样。所以想了又想,有些东西,还是舍不得丢弃,该怎样描述这份复杂的情感?反正带点儿情有可原却又必不可取,至少算是个矛盾的存在。近几年,我这个怪癖,已经改善了好多,理智告诉我,你没有几百平米的阔气,它们已无回收利用的可能,所以必须被丢进垃圾桶了,这是舍!
生在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的我,日子一直过得清贫,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经历了一些所谓的大起大落,肩上有我需要扛的家庭责任。我常和同事朋友说自己未老先衰了,我无法抗拒岁月在我脸上留下的痕迹,我的双眸,也因为那些风霜雨雪的历经退却了原本的乌黑色以及几分灵气,多了几分庸俗与市侩,或许是我给自己的定位过高给自己的压力过大而造成了这种不良变迁,我没能在适当的时机当机立断地离开,离开对物质的痴迷。后来,不得已的改变,因为贪婪,转嫁成了欲望,从而彻底沦陷,忘记了人生,其实到了一定的风水岭,必然会失去一部分为人生继续做加法的资本,人的归途终将是要以人生减法的方式生活以及活着。悲惨的人那么多,我不会是最坚强的那个,也绝不会是最悲惨的那个,所以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自己减负呢?
突如其来的茅塞顿开,使得冲动不敌理智,于是乎一直刻意摘下的有色眼镜,这才真正从鼻梁上退了去,换上的是一副干净得不能更多透明得不能再透的无色眼镜,透过它,你的所观所感,都是接近事物的本真本色,再无人为掺进的杂质。即便有道不尽的辛酸苦楚,也不再任其在胃里翻江倒海,而是随着深呼吸使其同二氧化碳一起从体内呼了出去,所谓放空也是放下,这是离!
断舍离,谈何容易,就如同随遇而安一样,曾经我也小看过随遇而安的轻而易举,但凡活上点岁数的,才知随遇而安是个需要一直攻克的人生难题。
你若随随便便就能随遇而安,你也定能轻轻松松做到断舍离,断舍离与随遇而安,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为相互影响而生,为相互牵制而存。
但愿有一天,我也能简装出发,轻装前行,为断舍离的理想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