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江湖中,无处不在鄙视链
一则新闻,是关于相亲鄙视链的,主要说的是:相亲过程中本地人瞧不上外地人,有北京户口的瞧不上没户口的,三环有房的瞧不上五环“郊区”的等这一层层分级的链条。其实不光放眼北京,其他地方也一样。
还是一则旧闻,2017年12月X日,某公司一员工因为被辞退,从公司26楼一跃而下,作为家中的经济支柱就这么走了,留下了妻子、二个年幼的孩子以及年迈的双方父母。据说一些科技公司都是会辞退40岁以上的员工。别说40岁了,现在打开招聘信息看一看,大多会写着35岁以下、女性要X婚X育(一些公司甚至要求生完二胎的),看来35岁以上,在职场鄙视链中属于链条的末端了。
其实、鄙视链是无处不在的,古已有之。
先秦诸子在学术和政见上百家争鸣,但对于嘲笑宋国人却共享着默契。春秋时期,宋国人(今河南省境内)就是地图炮的靶子,在故事里,他们被描述得傻里傻气,有着不符合常识的蠢笨,也算是为教育后人献了身。
《列子》曾经讲到,有宋国人冬天在地里晒太阳,感到特别舒服,便想把这个“秘方”献给国君,相信能得到重赏;(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隞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庄子》里说到,有宋国人善于做衣帽,就去越国经营企图发财,结果越国人都是剪短发的纹身大汉,根本用不着衣帽,因此惨遭赔本;(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其实,当时的宋国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没到非被黑不可的地步。后世学者认为,被黑主要是出于政治恶意:宋国是商朝后裔,而当时的诸侯多为周朝的王室宗亲,或者是灭商的功臣。所以,自然地,由周天子封的诸侯都喜欢歧视宋国人一把,前代遗民,欺负一下似乎也没什么关系。
宋国的邻居郑国(依然是河南境内),也被划进了地图炮的攻击范围。
想去买双鞋,结果忘了带自己的尺寸,又返回家拿,再回去时集市散了,最后没买成。主角是郑国人。(郑人买履)
去卖珠宝的铺子,买下一个珠宝和宝玉点缀的盒子,却把原本想买的商品——里面的珠子还给卖家。主角是郑国人。(买椟还珠)
看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典故、成语原来都是和鄙视链有关的啊
回到现代
这个现象无处不在:游戏领域、学历、包括朋友圈,就连看个动画片、听个歌曲都会有这种现像,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也有这种心理。
简单理解,就是鄙视链的上一环的人都会有一种“优越感”,产生这种心理的根源可能就是恐惧,人性本身是害怕孤独、需要归属一个群体,所以不自然的就会排斥群体以外的人。并且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是低人一等的,所以先去鄙视别人会比较安全吧。但是一个社会的鄙视链越多越庞杂,就说明该社会的公平正义缺失越严重,内耗也越严重。
不管是体现个性,找寻归属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视,即便是再凶猛的鄙视,都不能赢得个性与安全感。因为,前一秒种,你可能才辛辛苦苦、漫漫长路地爬到鄙视的顶端,还没看得清可以鄙视谁,笑话谁,就又被秒杀,跌落在另外一个人的白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