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存在都有其理由。你说,是吗?
——题记
《小鞋子》(《天堂里的孩子》)不是第一次和学生们一起看,我想应该也不是最后一次看。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每次看里面的一些表情都能够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小鞋子》200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囊括11项国际大奖。 它是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于1997年上映,虽然是以两个少儿作为主人公,但却能引起各年龄段人们深刻的反思与共鸣。
《小鞋子》这个电影只是在叙述平凡人生活中的一桩平凡事件,可是却给我们展现生活的意义,凸显人性的价值。影片成功最大因素之一就在于对细节完美的刻画,让平凡的事情饱蘸了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善良 信守承诺 梦想 努力
善良
这是一个典型的贫民窟,这里的人们都艰苦的生存着,他们用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为了生存。可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并没有丢失最珍贵的东西——善良。或许这是人性里最闪亮的地方。
自然,这也是阿里幸运的地方,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本来自己家生活就捉襟见肘。可是他的父母还能照顾到比自己更穷的家庭,让阿里去给生病的邻居送汤。给予,是一种美德。
学会给予,帮助他人,或许是这个家庭交给阿里的第一课吧。
虽然贫穷,两兄妹也没有丧失淳朴劳动人民的善良的品质与人性美。在发现了鞋子已穿在同校另一女孩脚上时,兄妹俩放弃了对本就属于自己的这双鞋子的追寻,只因为看见了对方的生活一样清苦。观影至此,突然间就觉得那种来自陌生人的体谅是那么的美好。可,又是那么的稀缺。
有多少人会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本就应有的利益?或许挣脱人的自然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吧。善良的光辉让兄妹俩变得阳光而美好。
信守承诺
答应了,就要做到。
阿里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之后,妹妹信守承诺,不告诉自己的妈妈。或许你会说,不就是因一双鞋子没有告诉妈妈嘛,怎么能拔高到这个道德境界。但凡妹妹有第二双鞋子,你的怀疑就无可厚非。可,事实是她只有一双。
还有一个细节,父亲给寺里砸糖块,其实从里面拿出了一块糖,放在自己的茶杯里,寺里是根本无法察觉的,可是父亲却说,这是寺里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拿这里面的糖。这是父亲给孩子们上的第二堂课。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依然信守的承诺,依然坚守着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的地方。
梦想 努力
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才是不放弃的根本动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姿态是最美的。
父子俩去富人区找活儿干。不只是遭遇了无数次拒绝,还遭到了狗咬。但他们选择了坚持(其实当父亲进入富人家脸上现出表情,我的心像被什么叮了一下疼,那是另一个丰富的物质世界),他们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于是开始憧憬自己的生活,可是生活总是那么残酷的,有些梦,只适合做做。(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对是错)突然间很悲哀的发现,我们坚持了,未必就能够真的实现我们的梦想。但还是要有梦想,它就像灰暗的天空里挣脱出的那一丝光芒,点亮了整个视界,哪怕只是一瞬间。
阿里因为心中的梦想——拥有一双鞋子,他尽力争取到了跑步的名额。
当然,还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只要第三名”,为什么?因为我只需要一双鞋子!在跑步的过程里,阿里明明跑到了第一,但是他知道他需要的一双鞋子,他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我放慢了脚步,可是当他后来发现他无法控制这一切,最终他跑了个第一名时,他哭了。或许他是历史上得到第一名却感觉最痛苦的一个人吧。(如果不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哪怕是第一名,与我何干?!)
你说,是吗?
故事里,没有让阿里得到那双鞋,或许是想告诉世人,得不得到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为之努力的姿态。此时,我仿佛更加理解故事带给我的意义,贫穷或许真的不算什么,只要不要丧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积极乐观地活着,保持人性的真与善,我们可以贫穷地富裕着。
后记
为什么又名《天堂里的孩子》?或许,沐浴在人性光辉里,就是最美的天堂。
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