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我在洋浦工作和生活10年,认识释迦果有10年了,但我与释迦果的缘份并不很深。
昨晚,某人说:“释迦果熟了,要尽快吃,否则烂了。”
我想起来了,上周某天,某人拎回小半袋释迦果,说是老李送的。看那极其不太上相的样子:青色的的果皮,小尖锥似的突起,果皮凹陷处有些黑色印子。这是什么水果啊?我并没怎么把它当回事。这释迦果一放,就似乎忘记了。
直到我周日午餐时分,我不想做饭,也不想吃饭,在吃完半个木瓜之后才看见它。木瓜是某人买香蕉时卖香蕉的人送的。释迦果熟了吗?按照我有限的经验,我拿起一个释迦果,用手指轻轻地按了一下,有两个软了。我把释迦果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没有任何味道。释迦果不需要剥皮或者撕皮,直接掰扯成两半吃。什么味道?一小瓣入口,有一种清香激发了味蕾和记忆库。
在我的记忆里,我只是尝过一次释迦果的味道。然而,这舌尖上的记忆早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
10年前,我住保税港区老法院宿舍,老法院门口左边靠墙处花坛就有一释迦果树。去年有一个周末,我专门去看了老法院,它已经被拆了,果树也不见了。那时,树上结了几个释迦果,长大了,我就摘了一个。释迦果摘了,但不懂怎么吃。听说用塑料袋子包着捂几天就可以吃了。释迦果的确是熟了,我也吃了,味道是什么,那时也没有写日记或者文字什么的。无从追忆。
那么,初尝释迦果的时间就应该算做上周日,也就是两天前。我吃了一口,惊奇于它的清香,我对儿子说:“这种释迦果太好吃了,你吃一口。”儿子看了一眼,直接拒绝:NO!这么好吃的水果,我还是第一次吃到,你竟然不识货,哈哈,归我享用了。只有两个熟透,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我满意地咂咂嘴,久久在心里回味。心里有点遗憾,我怎么现在才吃到这么好吃的水果?
是啊,我怎么现在才吃到这么好吃的水果?街上不是有卖的吗?是的,街上是有卖的,但是它并没有成为我的选择:第一,似乎释迦果很贵,这种贵当然是听说,而不是真地很贵。就在此时,我上京东查了一下,释迦果的售卖价格,从15--20多元每斤不等,以释迦果中果9-10个卖76元,一个大约要卖7.6元。这么说来,比起西瓜、香蕉和菠萝这些常见水果来说,确实贵呢。第二,我不懂怎么吃。是的,不懂怎么吃。去买水果的时候,我的固定思维就是,我不知道怎么吃,不买。我没有吃过,不买。不管怎么说,就是没有买。说得好听点,就是缘分没到;说得不好听就是潜意识里觉得贵而不想吃。不知道啦,不知道啦,反正就是没有吃过释迦果,这就是事实。
儿子不吃释迦果,释迦果就归我美餐了。打开风扇,洗干净手,找到两个按着软软的释迦果,坐下来品尝。没有人告诉吃释迦果需不需要清洗,我就没有洗,直接拿起来就掰着吃。这次,我终于知道释迦果成熟到9-10分是什么感觉了,也就是两个手指轻轻一捏,释迦果就被分成两半。成熟的释迦果一打开,淡淡的清香袭来。这是一种什么香味?似莲?似莲蓬?都不是,就是无法描摹的清香。清香摄人,只是第一步。果香迷人才是最无法抵抗的。
掰扯开释迦果,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果实:果肉是由一个短小的白色花托和数十个成熟子房合生而成。果肉白而稍有点黄,每个小瓣都藏着一颗乌黑晶亮的种子。种子与松子外形很相似。果肉的形状和颜色,让我想起螃蟹肉,就是那么一瓣一瓣的。没种子的子房也可以吃,就像空的南瓜子,软软的,很好玩。
我慢慢地吃了一个释迦果,清香。释迦果的果肉吃完,吐出一颗颗黑色的种子。我数过种子,一个释迦果有39颗种子,有一小把;另一个释迦果有14颗种子。种子多的果肉少一点,种子小;种子少的果肉多一点,种子大。吃完包裹着种子的子房肉,那么,皮里的果肉可以吃吗?我试吃了一点,味道与子房的果肉相同,但是口感有点粗糙。那种粗糙感,让我联想到吃柿子的时候的某种类似的粗糙感。
一瓣一瓣的果肉吃完,再吃完里皮的果肉,一个释迦果被我吃完。好吃到停不下来的释迦果,再来一个吧。吃完两个释迦果,饱了,心满意足。都说美食治愈心灵,水果也应该包含在里面。可是,还有一个释迦果也成熟了,吃还是不吃?不吃明天就烂成鸡屎了,哈哈,看来只有吃了。吃了第三个释迦果,没有罪恶感,因为还是很好吃,也没有编谎话来骗自己。这一口一口都很好吃,但最后一口的好吃显然是没有第一口的好吃感觉强烈。有人说,这第一口好吃就比如幸福,第一次来得很强烈,再往以后,幸福有时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寻找。我觉得,这倒是真的呢。所以,小满即可,小满胜万全。欠着点也好,欠着点才会想念。否则,过犹不及。饥饿的梵高,灵魂高度灵敏,画出那么多杰作。深圳洞背村的作家周慧,她的编辑黄灿然建议她保持贫穷,他相信她会写出比《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更好的文字。
据资料说,释迦果的学名叫番荔枝(Annona squamosaL.),还叫佛头果。未成熟的果实呈深绿色,表面布满多角形小指大小的软疣凸起,恰似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螺髻,故得名"佛头果"或"释迦果"。释迦果,原来产于热带美洲,在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中,由西班牙殖民者带至菲律宾,经葡萄牙航海家引入印度,最终在东南亚与中国落地生根。在台湾,明郑时期(17世纪)就有栽培记录,沈光文的"释迦果"诗可为佐证。在中国南方,释迦果演绎出丰富的别名体系:广东称"番鬼荔枝",广西叫"假菠萝",潮汕地区名"林檎",而"释迦果"这一雅称则因其果形与佛头相似而广为流传。在印度尼西亚语中,它被称为"srikaya",与"释迦"发音相近,更添文化交融的趣味。
我2025年5月在水流村见到老李家的释迦果树,高约3米,枝叶垂地,整天找灌木叶子、树叶或者草吃的黑山羊不吃它的叶子,老李说叶子苦涩,黑山羊不吃。释迦果长在树上,绿色,果皮硬得如石头。成熟时表皮转为淡绿黄色,覆盖着一层天然的白色粉霜。每年5-6月,青黄色的花朵单生或2-4朵聚生于枝顶,外轮花瓣狭长肥厚,内轮花瓣则退化成鳞片状,构成独特的"花中佛塔"。
释迦果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2℃以上、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的温暖湿润环境中,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
释迦果偏好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pH值需维持在5.5-6.5之间。在这样的"温床"中,果树能迅速生长,结出果大质优的果实。中国南方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为释迦果在中国的主要生长地。
释迦果的果肉呈乳白色乳糕状,散发着荔枝、芒果和菠萝的复合芳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8.0%~26%,甜度堪称热带水果翘楚。每100克果肉中蕴含维生素C约60毫克,是猕猴桃的2.3倍,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其丰富的膳食纤维(3克/100克)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被誉为"肠道清道夫"。矿物质方面,释迦果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补充剂"——钙含量达0.2%,有助于骨骼发育;铁含量1.0%,可预防缺铁性贫血;钾元素280毫克,能调节血压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其蛋白质含量达1.55克/100克,在水果中实属罕见,使其成为补充能量的理想选择。
未熟果实口感生硬,需用报纸包裹喷水后放置一两天,待变软后剖开去皮食用。成熟的释迦果果肉香甜软糯,可直接鲜食,也可制作奶昔、冰淇淋或水果沙拉,冷冻后更有"树上冰淇淋"的美誉。选购时牢记"三看原则":一看果型,选择饱满端正的圆锥形;二看鳞片,磷目越大、纹路越深者果肉越厚实;三看颜色,绿中带黄且有果粉的果实最为优质。需要注意的是,释迦果含糖量较高(15.3%~18.3%),糖尿病患者应适量食用,种子含少量生物碱不宜误食。
释迦果的经济价值很高。
青释迦果别浪费,可以切片后撒盐和辣椒粉,酸辣脆爽,秒变东南亚风味小菜;还能裹面粉油炸,外酥里嫩,咸甜交织的口感超奇妙。
一个小小的释迦果,竟然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我已经洗干净种子,晾晒干后,找个适当的时机,我想把它们种进土里,看看能不能长出树苗。如果能,我想在小区楼底小花园种一棵释迦果树。家里还有三个释迦果,我都等不及想回家吃它们了。没治了,吃货!!赶紧回家!哈哈哈!
(202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