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年前听了一次李艳丽局长的讲座,当时给我的感触就很深刻,这是我第一次在小学阶段的培训中,听到关于蒙台梭利的见解,又听说李局长所在的西下池小学所推行的就有一部分蒙氏的理念,当时非常渴望走到西下池小学去看看,但机缘未到,竟然在这两年间都没有走到。今天第二次又听到李局长的讲座,其中给我的碰撞和冲击更大,特别赞同李局长在讲座中提到的一些观点。
整场讲座三个小时,李局长站着为我们讲解《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这个主题。从她的讲座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心理学及蒙台梭利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她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体系。李局长开篇讲的那句话令我非常感动“孩子很清楚父母要什么,而父母却不清楚孩子要什么。”如果延伸到师生之间呢,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很清楚老师要什么,而老师却不知道学生要什么”,我们真的是把学生作为主题,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吗?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会发觉孩子们非常聪明,他们知道老师或者家长想要的,他们就会按照你所希望的来做,我们就看不到真实的孩子。比如说刚入学的孩子,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回家后第一时间就是关注孩子在学校怎么样,有没有人欺负。孩子很明白家长关注什么,就会在头脑中思考,然后把事件往这上面靠,所以这不是孩子的思维,而是家长的思维。还有比如我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你甚至都不用告诉孩子们好好表现,孩子了自己就会知道这一节课他应该怎么做,怎么表现是最好的。反思我们成人,我们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要他们成为我们希望的那个样子。
李局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自己形成的,人的成长是从自我体验中来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自我学习。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理论呢,难道就是孩子不需要教吗?我觉得应该是要时刻关注到孩子,关注到他的个体体验,关注到他在认知过程中的表现。在成人的任何一次引领中,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会根据自己所需的来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所以我们时刻谨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要替代孩子完成某项事件。李局长还指出“看似爱的教育背后有太多控制和阉割的部分。”这句话真的需要我们思考,不仅是为人师更是为人父母。
李局长几次提到6到12岁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大脑的思考,这是反其道而行的,李局长说“儿童的成长有其阶段性的规律,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教育”,我真的非常认同这种思考,我觉得最好的发展就是在该具备某项能力的时候,就把这项能力学扎实了,这就是最好的,不能揠苗助长,可很多时候我们却无能为力。于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有时候就这样考虑,目的是一样的,我能不能换一种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他们达到同样的目的呢?我在尝试,也在试着去思考。李局长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教育者的角度走出来,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由教育者变成陪伴者,我们才能成全孩子。因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成全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我们”。
这一天外面雪花飘飘,但室内却是温暖而又力量。每一次的引领,都让我们受益颇多,都让我们重新燃起思想的火花。能做的只有我们一直努力下去,多读一点书,多做一点思考,不断的修炼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用刘老师的话语结束:如果这个世界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