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国心曾经是死的,或者说睡着。
波涛翻滚,汽笛悠鸣,熟悉形状的小岛将海天一点点挤走,离我越来越近了。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刘公岛。
第一次是爸爸妈妈来送我上学的时候去的,那时候就知道学校会统一组织新生来岛,但是我还是陪他们来了。
他们一上岛就直奔甲午战争纪念馆。高大的白石雕人邓世昌正在那里拿着望远镜望向远方,穿越历史风雨,终于永远守护得这国的这岛。登上高高的台阶,进门骤暗,"国殇"两字入眼,心一震荡。
不知是不是受环境影响,脚步似乎也变得沉重。一个印有重大历史年份的日晷出现在转角。1860、1894、1900......身为文科生的我曾经把这些数字背的烂熟,高考后仅一个暑假,它们却有些陌生了。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呢?那个事件发生在哪年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记不清。不光是我,我问了同学们大抵也是如此。宏大厚重的历史在我们头脑里难道只是以教科书上的划线重点形式重复记忆架构的吗?一旦没有应试答卷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愿意去亲近历史吗?我们对那些从小到大认识几近有限固化的事件究竟了解多少?是自愿还是被迫储存着那些寿命甚短的死知识的呢?
带着愧疚,我向前走去。一个接一个的房间陈列着一份又一份资料,除了宣传板式的文字图片,还有当时真实的文书等物件,也包含不少油画蜡像模型等想象复原作品。我只是大略看了看遗存物品,对大段大段的文字介绍并无兴趣,速度很快。相反,我自以为对这段历史了解没有我深入的爸爸妈妈,认认真真一字一字的读着那些文字,就连某时某地何人何事这种枯燥的列举也是一样。爸爸背着手眉头微皱的样子,妈妈仰着头微眯眼睛的样子,他们那细碎的步伐,变化的表情,不仅让我不好意思催促他们,而且让我更加愧疚了。
你以为你比他们更了解历史吗?你以为你比他们懂爱国懂担当吗?你真的对伟大的抗战将领心怀崇敬吗?你真的对屈辱的历史感到痛心吗?和大学同学们又一次登上刘公岛时,仍怀有历史展览最有价值的想法,但还是走马观花的从入口走到了出口。和爸爸妈妈一起时,在展厅呆了半个上午。明明是同样的展览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甲午战争历史实展。走过昏暗的时光长廊般目睹历史画卷缓缓展开,裹挟百年风尘,是否足够唤活你睡死的爱国心呢?
"可能一辈子就来着一次了吧想好好看看",爸爸妈妈还去到了各种海战馆提督署等,顶着烈日忍着蚊咬爬上山找寻炮台。虽然建筑都有翻新,但还是可以窥见当时的光景,生锈破烂的武器更是见证。和同学们因为时间缘故没有看到太多的东西,心情也多了些游乐似的轻松。
古树老屋轻喃道,好好看看我们吧。曾经在这里,就在这里,为国拼杀的生命是鲜活的,那段历史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这里。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像,你真的置身其中,这体验是绝对不一样的。
我想起在故宫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看那些展品,看到的不再是正面高清的照片而是真身,石玉陶瓷,瓶鼎书画等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般,我感到亲切并与它们达成了一种隐秘的连通。这是我真正见到感受到的真实的东西,它是活的,它能打通我的心。
我想这就是实践的意义吧。爱国教育也好历史教育也好绝对不能拘泥于知识的死板教授与学习,学生不喜欢,接受度低也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眼见为实,亲自见到听到来到感受到来的更妙。
刘公岛之行就是很好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一起来到这里,高声宣誓,四处参观,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收获。先不说到底有多少学生认真参观思考,就算是抱着秋游的心态,至少强化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让一潭死水泛起了丝丝波澜。
真正感觉到爱国,不是在讲台上进行什么慷慨激昂的演讲,也不是站在人群中朗诵什么经典名篇,而是站在天安门广场看旗手迈着整齐的步伐升起五星红旗,是为烈士墓清扫干净最后一粒灰尘并放上一朵小花。不是说别人或自己说我爱国我便是爱国的,爱国之情有时是会自己喷涌出来的。
刘公岛似乎本身被一种氛围包围着,在岛上的我们也被拉入其中。很多同学最感兴趣的熊猫,梅花鹿和长鬃山羊,它们很可爱招人喜欢,同时也代表着海峡两岸的友好交流,"繁星""点点"活泼的跳在眼前,比汪辜会谈领导人互访生动很多。阳光下闪亮明晃的偏红或偏黄的炮筒争先恐后的冲撞着视线和心灵,战争的残酷惨烈不言而喻,想要了解的心情自然多了几分。马关条约的签订场景再现,无奈痛心悲愤屈辱都化作今日富国强兵的志气,在导游解说下纷纷叹息的老年旅游团是这样,朝气勃发的我们更是如此。
就像非物质遗产鲅鱼饺子亲口尝了才知味道,威海卫的昨天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才能更好的感受。不是说平时书本视频上获得的是没有生气的陈述,只是在触动精神上的效果存在差距。来刘公岛以前仿佛一切都是那么遥远,与我无关,实地探访之后感到是那么真实而且触手可及,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历过的每个人的大事。它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今天我们所处的中国我们应铭记为鉴,砥砺前行。
再说书本和视频等等的宣传普及形式,也完全可以做的更加生动。比起没有配图比喻的密集方块字,色彩丰富贴近生活才。更能吸引国民尤其是启蒙阶段的孩童。最近的很多同类作品也确实有了很大的突破。
《那年那兔那些事》以卡通形象融合时代创新诠释历史,《中国唱诗班》以故事形式重新唤醒诗歌背后的中国记忆,《国家宝藏》想象国宝前世介绍今生,《我在故宫修文物》聚焦细心工匠手下的珍贵文物....众多动画纪录片开始把目光投到我们的传统历史文化之上,而且努力进行摒弃原始的那种说教式灌输的模式,用幽默易懂的话引领我们进入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奇妙世界。很多历史书在确保不失事的情况下,也使用小故事把历史讲述的活灵活现。
为什么建议在历史课程教育中穿插历史题材纪录片电影的放映?为什么中小学总要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宣誓并进献花圈?为什么要组织观看阅兵式开幕式升旗仪式十九大会议等等呢?处在一种氛围中,爱国从每一寸皮肤中苏醒滋长,用不着伪装也用不着呼唤,你知道它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冲破束缚爆发开来。或许曾经你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爱国是天生存在的密码,此刻强势的宣告自己的存在,给它一个机会它就立马活了过来。
足球比赛的现场你跟随粉丝呐喊,联合国席位恢复代表团纵情大笑,电视机里申奥成功的声音传来握紧双拳一跃腾空,听老兵讲述经历不知不觉湿了面颊...平时可能更多的围绕自己的轨迹生活,但一旦有事件发生就好像有一根隐形的绳索将我们中华儿女紧紧捆绑。这就是活动起来的爱国之心的力量。
但若只将炽烈的爱国之情深埋于心,在我看来也是不能成为真正爱了国的。我爱我的祖国,所以我想要为他她做些什么,不仅是躲在幕后对英雄们说一句"感激并祝福",大步向前我也应该是征程中的斗士。
我们还是学生,我们没有上战场杀敌的机会和必要,也还不能参与重大事件的决策,不能推动科学人文艺术领域的大进步。对我们来说,虔诚的来到刘公岛认真的游览观赏,回来之后查阅史料反思自身,做好这样的小事也是爱国的体现。我现在以我拙劣的文字写下刘公岛之行后的所思所想,不管这是不是要求的征文也不在意结果如何,这是我自己有冲动想要记录下来的,是我的爱国情触电一般传满全身之后驱使我作出的反应。
刘公岛之行已经结束,我可能也没有再来刘公岛的机会了。那座形状熟悉的小岛又被波涛拽回远方,邓世昌的望远镜渐渐也看不到比黑点还小的我了。短短几个小时对人的一生,对泱泱华夏是何其微小,我却希望并相信我小小的爱国心如萤火,闪亮闪亮,每个人发出的微光聚在一起便成就了中国的光明。星星之火攒动,其势燎原。
愿诸君眼视耳聆,口诵心惟,手脚践行,让爱国活起来,活在心上身下,活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