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面对内心的诸多疑问时,他没有选择偏听一方,没有像他文中所写到的那些“热情的党人”那样,偏听各种各样的谣言,采取现成的答案。他选择了跨越时空的壁垒,接受所有的危险,亲自去红色根据地寻找真相。与其作为真实的旁观者,不如走进真实的漩涡之中。而他也确实找到了真相,解答了自己内心的疑问。
而埃德加斯诺所好奇的真相,也正是我所好奇的。虽然我从小就学习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但我也只限于知道一段历史,却不曾真正理解、看到这段历史,也无法作为一个同代人去近距离地体会、参与这段历史。我好奇,如果我穿越到这段历史中,我是否也能成为那些意志坚定、热情的、奋进的、不畏牺牲的红军中的一部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这本书,另一层目的,也是为了建立理想信念,更好地往前迈进。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斯诺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这片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去真正了解一下“土匪”们的革命精神,去了解一下是什么让他们战无不胜,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告诉读者们“土匪”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又红又专”,为世人呈现一个较全面也较客观的“中国红区”。
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喊,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我想毛泽东在是属于中国的,他的每根毛发和血管都刻着中国印记。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来自西方的方式来改变中国,但是他发现,中国不是西方,中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他人的,所以他还是要回归他所激烈批判过的传统,他的一生就是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就是历史的重复。作为半个知识分子,他具有敢于行动和实践的胆量。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个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身的人。
我觉得这种本书其实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60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虽然我们很想拿现在的共产党和以前的共产党来比较,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可比之处的,毕竟很多时空限制太多。但是我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们有些孤独,或者是非常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光。
中国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在抗战时期的英雄们牺牲自己赋予我们的,用鲜血筑成的国家。对英雄们持有应有的敬意是应该的,不只是这样,我们还应该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正是这 一本书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时期。这本书通过描写各种人物,突出当时中国挺身而出的英雄之多。如果没有那些英雄的挺身而出,我们现在的生活该是多么痛苦啊,每天心惊胆战的生活,一刻不得安宁。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五章长征,过大草地,过大渡河,举国大迁移,被第五次围剿。那些英雄们是挺过了多少的痛苦,而蒋介石在日本侵略时围剿自己的同胞,这是多么不明智的举动。
毛主席对老百姓的平易近人令我十分震惊。毛主席的思想是你我难以触及的领域。再次向毛主席致敬。斯诺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各种人物的插图,他们其实并不是多么不平凡,他们也只是平常的人,但这种意志与思想是平常人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