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只是不停地下。乌云也不减少,只是翻滚弄影。
夜里,冷雨敲窗,恰好从雨声中透来一种稀疏的炮竹声,这雨夜似乎有了点过年的仪式感。今天气温可是跌落,昨日南风还是暖熏熏的。二十来度的天气,街上行人早除去冬衣,颇有一二爱美的女士换上丝袜装俏模俏样地行走。今早夹风之雨还存在几丝柔和;下午冷硬了,从脸上溜过去,凉飕飕的;到晚上北风凛凛,如割如刺。
老家的天气总是这么变幻莫测。冬季潮冷而多雨,而过去农村老式砖瓦屋檐下缝隙有大,四面透风,屋里跟屋外几乎一般冷。记得小时夜里睡觉,被子潮乎乎的,需捂许久才能将被窝捂热,露在被子外面的脸被寒冷的空气浸得难受。在这种条件下居住,加上下田耕作身体受的水气,年深日久,上了年纪的人很容易患气管炎、老寒腿、肺气肿等等顽疾。欲根治是极难的。老来便受它们的折磨。
早上照料好小儿穿衣起床、洗刷、吃饭,照旧出门赶往医院。大街上车、人是越来越多了。前日在中医院会同学出来,雨中堵了五六几十米的车。叫车去老娘住院的医院,二十几分钟从叫到一辆,等车中间,生怕司机嫌堵不来了。赶巧了今日接单的有事昨日那个司机,上车后颇激动地跟他讲了这个奇遇,司机说他一天接几十单,不记得了。我暗自琢磨,这大概是县城特有的春节经济了。比寻常几倍人的呼啦一下涌入,且到年底钱包多半是鼓的。在这个月份猛地将当地的经济拉动一下,从事服务员的人似乎像发了财似的。
记得不久前看个某条新闻,说放开后三亚旅游激增,酒店客房爆满,记者(写手)总结,这一个月把疫情三年赔的钱、耽误赚得钱都赚回来了。这种酸不溜丢的论调和逻辑显然是屁话不通。三年中数不胜数企业倒闭关门的又算什么?三年中这些活下来的企业老板经历过什么?当他们在悬崖边上被拉回来喝了一口汤、吃了一顿饱饭,有人已经觉得他们该感激涕滴、感恩戴德了。
这次住院的多是因新冠感染的老人,有的是跟这家医院一体的老年公寓转来的,有的是寻着空床位住进来了。治疗无非是输液、吸氧。家属大都是行色匆匆眼神又带着疲惫中年人,在狭窄的病房进进出出的,时而到走廊打电话处理一下公事或家事。上楼几个护工凑一起大声聊天,说到哪床的老人昨天走了,从门口指着哪床哪床的也撑不过几天,语气淡漠得跟拉家常一样。我想,这一点也不奇怪,毕竟他们见得多了。有个87岁的老人白肺,之前在养老公寓尚能自理。老人的儿女轮流来,也给老人带点吃的喂点,每次来总要跟护工聊天或打电话与其他家属商量都谈及老人的后事,是搁在这里还是拉回家等老人咽下这口气。这种环境下,没有人会觉得老人的家属冷血无情等等或扯到伦理道德层面。
一句简单的评判和点点滴滴的行动没有任何可比性。
做儿女的初次照料父母,在心理上需要有一个转变,你近距离地看到父母的衰老。皮肤松弛,没有光泽,脸上手上都是老年斑。举动艰缓,吃喝拉撒都变得困难。病痛的折腾让有的老人瘦得不成人形,两腿细如麻杆。由于久卧得了被褥疮,身体有几次溃烂。你端着碗勺给他(她)喂食时,你扶着他(她)方便时,你凑近他(她)身边嘘寒问暖时,他(她)忽然发脾气你略带着责备的口气跟他讲道理时;角色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了,你会很清楚地意识到反哺的一种责任。
接力棒到你手了。
人到中年的你养儿育女,经过尘世风霜的淬炼,知道了真实的生活和人生本色。你虽然一如往常有几分狼狈,有点左支右绌,但是没有惊慌失措,耐着性子点点滴滴不停去做。你不再耗费口舌去抱怨,而是默默去承受,正如父母曾经做的那样。
人类社会是以家庭作为基本单元的,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自然也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风雨无阻,做你该做的,不仅仅是责任,更是爱。
它不需要浮夸的修辞,不需要做作的表演,不需要短暂的浪漫,不需要廉价地感动。它融化在点点滴滴地行动与奔波中,涓涓细流以成江海。
北风哪个吹,这个冬季还很漫长,这个长夜有多少做子女的难以入眠?
母亲终归好转一些。窗外雨滴滴答答的,只是不停地下。
明天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都快忘了日子到小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