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1.自己
“自己”是我们运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照顾好自己。”“相信自己。”“我自己来。”
关于“自己”,百度词语释义1.自身;本身 2.属于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 心理学是这样解释的: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这样的一种解释是不是能让我们更容易入手了解生命的终极三问之一“我是谁。”
2.性格与人格
人格是平时我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经常讲到某某人具有伟大的人格,而害怕别人说自己人格有问题。那么人格究竟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即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所谓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它在6岁时定型。
性格决定命运
从内在关系的角度看人格”;通俗一点讲,就是“从关系的角度看性格”;如果加点噱头,那就是“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所谓性格主要就是“内在的亲人”与“内在的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我们后来的一生就是不断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际关系上的过程,于是我们会把所有重要的外部人际关系都变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
于是,人生就像是一个轮回,我们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这些幸福或苦难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3.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
4.存在感
存在感这个词已广为人知,我们经常说“有存在感或没存在感”或“刷存在感”。
“什么是存在?作为一个人,体验和感觉就证明着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存在。 所以,一个感觉丰沛的人,一个体验丰沛的人,是存在过的。
要有丰沛的感觉和体验,就要勇于投入生活的洪流,就要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相反,假若你一直是被人作选择,你就没有存在过。”
存在与不存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命题,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命题。但很多时候,因为选择了还要负责,这很沉重,所以我们主动不想存在。要有存在感,就要主动选择并负责。
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
没有风格的着装会让人毫无存在感。
5.关系
“什么是关系?”
答案很简单,关系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互动。
关系胜于一切
关系并非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是两个内在关系模式的互动。
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关系最容易伤人
我们最重要的生命诉求是成为自己,而最容易对这一根本性的生命诉求造成阻碍的,就是关系,尤其是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
在内心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内在关系模式来,父母与孩子形成良好关系的四个必备条件:
第一,要有爱;
第二,要有自由;
第三,关系要平衡;
第四,关系要稳定。
6.自爱
所谓的自爱,如果从内在关系模式去看,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7.自信
自信,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赞赏“内在的小孩”。
8.自立
自立,就是“内在的父母”尊重“内在的小孩”的独立空间。
9.自虐
所谓的自虐,其实常是“内在的小孩”攻击“内在的父母”,或“内在的父母”惩罚“内在的小孩”。
10.真诚
罗杰斯说,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所说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这叫不欺人,一层是所想的和所体验的是一致的,这叫不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