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和职业应该合二为一呢,还是泾渭分明,各走个的路呢?把兴趣变为职业的人说,除了工作真的没什么兴趣了;把兴趣作为业余爱好的人说,工作之余还可以凭兴趣打发时间。到底怎么谁的说法更有道理呢?
我们喜欢美食,喜欢旅游,喜欢插花,喜欢逛街,喜欢摄影,喜欢追星……都没有任何错误,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兴趣都是基于感官层面的兴趣。你逛街的时候看见了美食,走不动路,享受美食的时候看到路边有家服装店,你直直的就冲了进去,店里的一个布偶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老板拿给你看的时候,你发现她的指甲特别漂亮,于是和她开始讨论美甲……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种兴趣的转换非常快,我们对这种兴趣的投入度非常低。这种就是典型的感官级别的兴趣。我们的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焦点在不停的转换,每次停留的时间都特别短。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喜欢看武侠的、言情的小说,带来的感官刺激让我们愉悦;互联网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我们看博客;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读140字的微博,看图片,刷10秒钟的视频……我们的感官刺激越来越迟钝,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激起我们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走马观花,只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更焦虑、更厌倦、更不安、更空虚。
健身、读书、实验、写作之类的兴趣,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参与者有持续的动力和明确的目标。健身的动力来自于精力更充沛、体力更充足、形象更完美,健身的目标则非常清晰——让身体更健康。这种兴趣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频繁转换,相对比较固定。兴趣基本上已经成为习惯,刮风下雨、心情好坏都不会影响。甚至有一天不去健身的话,会出现浑身难受特别不舒服的情况。我们称这种兴趣为自觉兴趣。欣赏美食会成为自觉兴趣吗?很少有人会在美食之后写一篇鉴赏感受吧,大部分是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大快朵颐之后也就没了然后。
自觉兴趣是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比感官兴趣更高级,第一个理由是思维的加入,让我们的兴趣可以更加持久并定向在一个领域,从而在脑子里形成回路,产生能力。而能力又反过来让我们能体会和学习更多。“能力——兴趣”的循环,让我们慢慢精通某项技能,打开世界。第二个理由就是它能使我们不再依赖外界的刺激,可以自己把控,稳定性更好。当我们把兴趣源头从外求转为内训,我们就有了一个让自己变得更有趣的内在泉源,自得其乐。
对美食的兴趣,不仅仅是大快朵颐,而是迅速的了解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美食特点。在历史长河中美食的演变和传播。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文明,他们的美食都会有所不同。研究它们、了解它们,这才是对美食真正的兴趣所在。
有趣的人往往懂得主动发展更高层的直觉兴趣——兴趣推动学习,学习带来行动,行动发展出能力,能力发展出更大的兴趣。
还有一种兴趣,可以称为矢志不渝的兴趣——志趣。志趣的秘密不仅在于有感官和认知行为的加入,而且还加入了更深一层的内在发动机——志向与价值观。对兴趣的持续投入带来知识和能力,能力又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能够做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诱惑也就越多。到底哪一个乐趣能够真正成为永不满足的乐趣,代理我们穿越无常的一生呢?那就是符合我们志向与价值观结合的哪一个。
我们以为他们是艰苦奋斗,其实他们是兴趣盎然;我们以为他们是毅力卓绝,其实他们是乐趣无穷。我们看到他们的状态认为那是痛苦,在他们自己看来那其实是一种享受。
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兴趣从第一层级的感官兴趣逐渐发展到第二层级的自觉兴趣,然后发展到最高层级的志趣。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机会做到极致,才有无穷的动力来驱动我们前进。以兴趣引导的职业才是有发展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