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谈一些个人感受:
网上常流行一句话:“见过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这话在《狗十三》里也同样适用,它给我的总体观感就像是一瓶辣醋,从入口时的猛烈到入喉时的辛辣,再到吞下肚之后微软的口腔与牙床,颤巍巍的嘴说不出一句话,只能不断倒吸着凉气。
世界上有很多悲剧,但最可悲的,是“常见的悲剧”,是我们身边随时都有人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的悲剧。
在这样的悲剧里,你会发现所有的人都没做错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有自己的理由或者说苦衷,但悲剧仍然还是发生了。
《狗十三》就是这样一个悲剧。
————————————————————————
下面我想谈谈个人对本片剧情的指向分析与隐喻理解:
①牙套(束缚):影片开头是李玩戴牙套的一个镜头,但是在接下来的镜头当中李玩并没有再戴着牙套。
牙套是一种矫正器,是一种束缚,是大人们口中所谓的“娃你懂事一点”,所以当李玩摘下牙套的瞬间,就预示着她将进入一个短暂的叛逆期
②而她的叛逆期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在影片中也有两个隐喻:蝙蝠与鸟叫(心灵的死亡)
第一个是当李玩因为找“Einstein”被爸爸打了之后,第二天李玩的英语课教室里飞进了一只蝙蝠,被英语老师打死了,扔出了窗外。
蝙蝠从室外误入了室内,最后身死,尸体被扔出窗外。就好比还处于青春期正在成长的李玩,误入了成人的世界,伪装、谎言、面具种种所谓“成长”与“懂事”的东西向她袭来,那时的她就像那只蝙蝠一样,奄奄一息。
第二个是当李玩误认为第二只“Einstein”被爸爸送去狗肉火锅店的时候,她在回家路上遇见了一个被担架抬出来的人,嘴里发出奇奇怪怪的鸟叫声。其实这个鸟叫声在之前还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影片的开头,李玩在房间里吃面时,一次是李堂来她家一起住时,李玩问李堂是否听见鸟叫声,李堂却说没有。
鸟叫声的隐喻,我猜测是一种异端之意,那人学鸟叫,正常人都听不到,只有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李玩才能听到,而这个人用担架被抬上了救护车,上车前他看向李玩的眼神是很绝望的。异端被抛弃了,李玩的“知音”走了,这世界剩她一只摇摇欲坠的孤鸟,也快要不行了。
③牛奶(成长):李玩第一次喝奶奶给她的牛奶时直接吐在了地上,后面也一再重申了李玩不爱喝牛奶,但当第二只“Einstein”被送走后,李玩吃面包噎到了,却接过了高放递给他的牛奶喝了下去。
牛奶,在大人眼中普遍看来,钙含量丰富,对孩子长身体好(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但是李玩不爱喝,所以它隐喻的是那些“大人觉得好,而你却不喜欢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你全部接受,就是大人口中的“懂事”,而李玩喝下那杯牛奶,也正隐喻着,她在惨痛的心理折磨下,最终决定妥协,变成“懂事”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李玩是在噎着的时候喝下的牛奶,噎着这个状态很有意思,是自己造成的,却又迫在眉睫的,因此那杯牛奶是不得不喝的,这个比喻的最终喻体就是成长。成长就是你噎着时的那杯牛奶,没有想不想喝,你不得不喝。
④Einstein(命运):《狗十三》影片开头时,跳出了它的英文译名——“Einstein and Einstein” ,因此这两只金毛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全片的线索,而这两只金毛的命运遭遇恰好与主人公李玩的心路历程一一对应。
第一只“Einstein”出现时,柔弱无助,恰如被爸爸强行改掉了兴趣班的李玩;随后金毛茁壮成长,生活滋润,李玩的心情也逐渐转好;
金毛走失后孤苦无依,李玩性情大变,胡闹任性;第二只“Einstein”来到家中冲着李玩叫,恰是李玩心中对于家人充满敌意的时候;
而她将第二只“Einstein”遗弃后又捡回来时,意味着她告别过去,获得新生,学习也蒸蒸日上,英语考了95分;第二只“Einstein”冲着弟弟叫时,也正是李玩对他生出敌意之时;第二只“Einstein”被送走时,是李玩心灰意冷之时,英语演讲失利;
最终发现第二只Einstein死在流浪狗收容所时,李玩的心也是真正地死了,所以她可以面无表情地吃下那块狗肉,可以在发现第一只“Einstein”时说:“我刚刚还担心她认出我扑上来,还好没有。”
但影片中更引人深思的桥段在于,最后还是给了一个镜头,拍李玩在巷子那头痛哭流涕,证明她依然想要Einstein回来,只是她已经习惯了在所有人面前伪装起自己的真实情绪。
以前的李玩是可以对着爸爸爷爷大呼小叫,让全家人为她陷入沉默的叛逆女孩,但女孩成长了,成长的代价就是“笑,全世界陪你一起笑;哭,你一个人自己哭。”
Einstein还有一个做重要的作用在于铺垫,为最后的那一口狗肉作铺垫,没有了Einstein,那一口狗肉是没有丝毫冲击力的,也正因此,那一口狗肉吃出了整个幼小心灵世界都毁灭掉的滋味。
⑤李昭昭(轮回):他的隐喻作用是极为明显的,主要有三点,重男轻女、重小轻大与轮回。
重男轻女,表现在李昭昭取名时,爷爷说李玩这女孩名字可以随便起,李昭昭得好好想想。
重小轻大,表现在李玩找狗让奶奶出门走失时,被父亲用酒瓶炸得满手是血,打的全身都是伤痕,还要美其名曰:“我是爱你!”;而李昭昭用杆子把奶奶额头打出血,却被千般宠溺,说小孩子不懂事,惯了他。
轮回,表现在影片最终,李昭昭把牛奶吐了出来,他也是一个不爱喝牛奶的孩子,暗示着,李昭昭在中国当下的这种教育环境时,只不过是第二个李玩,第二个悲剧。
⑥滑冰场(世俗):这个意象也出现过两次,李玩滑的是旱冰,李昭昭滑的是真冰,有一定的对比意义在里面,但终究都是走不脱这个冰场。
李玩在旱冰场屡屡跌倒,而其他人却滑的花里胡哨、得心应手,何尝不是隐喻李玩起初的性格在这世俗场跌跌撞撞、摸爬滚打,而李堂、李玩的父亲、继母、爷爷、奶奶、张总... 这些人都是冰场老手,所谓事故、人情练达、懂事,就是要变成他们的模样,他们曾经也都如李玩一样在冰场里摸爬滚打,如今大家都也还滑的不错。
而李昭昭呢?从旱冰场变成了真冰场,外部条件更优越了,就好像如今的科技、生活条件、教育资源更发达了,但冰场的本质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片末的李昭昭依然是在冰场里跌跌撞撞,学会成长,学会怎样在世俗这块如履薄冰的场子里,滑的漂漂亮亮。
——————————————————————
还想谈谈两句话:
①“以后这种事情多的是”
这话出现了两遍,第一次是在Einstein走丢时,高放对李玩说的,第二次是在李玩拒绝高放时,自言自语说的。
第一次,是安慰,但第二次却有些像嘲讽,嘲讽你这个渣男肯定会经常被人拒绝。李玩接近高放,并不是喜欢高放,或许是心情低落的时候需要人陪,或许是想要向李堂证明——高放就是个爱谁都要纹身的渣男。但总之李玩对高放肯定没有真情,幸好李堂也没有,两人还能做好姐妹。
②“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这句话反面的意思就是,“我见过的都是小人。” 李玩对于大人的理解似乎过于严苛,她认为大人应该是懂事的,是他想要变成的模样,然而片中的大人都做了些什么呢?
强迫她该换兴趣小组,用钱来弥补她;全家人为了掩盖狗狗走失,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得知狗狗走失后,并未做出任何努力去找寻;父亲参加饭局忽略孩子的梦想,逼着李玩喝酒;掩盖自己的错误,反过来责骂李玩;饭局里瞎吹牛逼,装高大上,反智...
李玩对于这些处处戴着面具伪装自己的大人感到绝望,自己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他们。
————————————————————
最后,谈一点自己对于影片的评价:
影片镜头的叙事紧凑不拖沓,故事的矛盾铺垫非常充足,所有的伏笔在爆发的时候显得张力十足。
尤其是最后吃狗肉这一如此戏剧化的剧情处理,把整场戏的矛盾推到最高潮,如果像观众期望的那样,李玩黑着脸说:“我不吃狗肉。” 则平平无奇,可是李玩把狗肉嚼的津津有味,则使得所有的铺垫在这一刻全部爆发,使得这场戏变得十分具有张力,就像《釜山行》结尾的那两枪开出去一样,悲剧收场往往比喜剧收场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美中不足的一点在于,第一只Einstein走丢时,李玩大冬天夜里穿着短袖到处找狗那一场戏,演员和导演似乎有些用力过猛,前期人狗的感情戏铺垫的不充足,就使得这场找狗戏变得十分尴尬。
总体而言电影的镜头叙事中规中矩,单线故事玩不出花来,比之《无名之辈》逊色不少;但影片故事内容直击当下时代之殇,实为难得,应是我心目中2018年最棒的电影。
感慨几句:
生活就像溜冰场,刚开始你跌跌撞撞,逐渐学会后,却依然觉得如履薄冰,任何时候都有人比你滑的更漂亮。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在冰场上长袖善舞做错了什么,但在踏上冰场的那一刻,我们都失去了人格中很重要的东西。
所以在这如履薄冰的生活场里,谁还不是个狗B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