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乌镇开发设计发起人说:你千万别信现在人们口口声声说讨厌城市喜欢田园风情,你真让他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他第一件事还是找wifi,找不到就焦虑…
笑死了、戳中自己: 其实我不是不热爱大自然,只不过比起享受自然风光所付出的种种不便的代价,我还是宁愿在什么都触手可及的城市里吸汽车尾气。
今年5月去乌镇玩的时候,就发现西栅的商业标准化做的特别好,
特产小吃标准统一价,一看也不是商户自己随意做的。
咖啡馆分布均匀,隔一段走累了来杯『续命咖啡』刚刚好。
外卖夜宵和肯德基都叫得到。
旅店的灯笼在晚上显得静谧温馨,与古镇完美融合。
厕所也和外面没什么区别,完全没有景区特有的『自暴自弃』。
于是当时打开得到搜了一下,居然还有几篇简单介绍「乌镇是怎样建成的」文章,倍感惊喜。
关于乌镇还有个奇怪的事。就是它的“复游率”很高。“复游率”就是游客来了一次后,再次来游览的比例。我给你几个数字,迪士尼乐园的复游率差不多有78%,中国大多数景点,复游率无限接近于零。而乌镇比中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了一大截,居然有40%。这一点乌镇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然,上面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给出了答案,就是乌镇足够“原汁原味”。那好,乌镇又是怎么做到原汁原味的呢?
通常的理解中,想要保持一个古镇的原汁原味,好办啊,别管它就行了。让原来的居民就住在那里,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让原来的商店就在那里,保持原来的经营业态。顶多建一些旅游设施,厕所、宾馆之类的。然后拼命打广告,吸引游客。
如果这样做,有三个后果是一定会发生的。
第一,游客来了,钱也来了。钱来了之后,别的不说,当地房价肯定是见风就长。比如,曾经有报道,某地的一个古镇,就因为被选作了旅游景点,当地的离婚率开始飙升。为啥?有钱之后,当地的经济结构被打破了,家庭关系也维持不住了。而且房价一涨,旅游者一多,本地人也未必愿意继续留在这里。老房子卖的卖,租的租。接手的人大概率不是本地人,而是专门来做旅游者生意的人。说的话也肯定不是本地方言了。这“原汁原味”也就保持不住了。
还有一点。外来的游客,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你想,原汁原味的小镇民风,之所以看起来那么美好,是建立在当地熟人之间的重复博弈之上,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谁都不敢做破底线的事。如果到处都是只来一次的游客,会发生什么?你懂的,只要管理稍一松懈,宰客现象就会出现,淳朴民风、原汁原味也保不住了。
还有一点,游客进入一个地区,往往是潮汐式的。旅游旺季,人头攒动,人挤得脚插不进。淡季呢,商铺关门落锁,一片萧条。这也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这哪里还有什么原汁原味?
你看,任何一个系统,不是不想保持原汁原味,但是外界因素一旦介入,即使躺那里什么都不动。系统本身就会做出各种应激反应。所谓的原生态,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那乌镇是怎么做到原汁原味的呢?
说来很有意思。它居然是通过最深度的介入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最深度地破坏原汁原味来还原原汁原味。
乌镇的居民和其他古镇不一样,大部分都是原住民。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恋家、舍不得走,而是靠机制来实现的。在乌镇进行全面改造之前,旅游公司就和他们签订了合同,请他们在完成改造之后,重新搬回到乌镇,继续扮演一个在古镇里生活的居民角色。请注意,是扮演。这些居民的真正身份,是乌镇旅游公司的员工。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这些居民在私底下聊天,用的还是当地的吴侬软语,而不是其他地方的方言。就凭这一条,乌镇在根子上就保留住了原貌。人在,一切都在。
顺带着,拉客宰客的问题也解决了。乌镇的大部分居民领的是旅游公司发的工资,一年中的收入没有波动,旱涝保收,所以他们平时根本不用刻意去拉客。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熟悉的节奏,把自己的正常生活过好就行。所以,在乌镇,你看不到那种急吼吼想赚钱的旅游景点气质,反而经常能看到原住民身上独有的一种慵懒气质,把古镇原本的生活节奏保留了下来。当然了,淡季旺季的波动问题,也解决了。
光是留住人还不行。乌镇的管理公司对于小镇生活介入的程度,也是罕见的。
比如,乌镇有个非常出名的景观叫做“古镇恬淡”,我在文稿里放了张图片,你可以感受一下。
大概描述一下,就是古镇的一条小巷,两边的店铺门窗紧闭,没有任何一个叫卖的商贩,非常幽静,就是理想的江南水乡风景。这当然是管理的结果,你要是自由放任,大家都在做生意,不可能有人愿意承受这个经济损失。这是旅游公司牺牲了一部分经济利益,选择在特定的时候,让特定的店铺不开门,这样游客再多,古镇景观也不会被商贩彻底破坏。
一部分商铺被要求关门,开张的商铺又是怎么样呢?通过严格管理,管理它的体验。在吃的方面,一份番茄炒鸡蛋中,鸡蛋不能少于四个;一份土鸡公煲,从鸡肉的分量到价格都有明确规定,否则客人可以投诉;做菜用的酱油、味精、料酒,都是统一采购,甚至可以做到景区内的食物比景区外还便宜。你想,在全国的旅游景点,哪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象。
你可能会说,这样的乌镇不是假的吗?对啊。就是假的。就是塑造你的体验。
那真的又是什么样呢?1995年十月,画家陈丹青去杭州,绕到乌镇。那个时候乌镇还没有开发。当时陈丹青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东西栅破败凄凉,剩几户老人,听评弹,打牌,河边衰墙边停着垃圾堆、鸟笼子、还有家家的马桶,年轻人走光了。那种没落颓败,味道是好极了,我原是江南人,走走看看,绝对怀自己的旧,可是全镇完全被世界遗忘,像一个炊烟缭绕、鸡鸣水流的地狱。”
中国的景区开发了很多,但是注重体验的开发真心不多,一提到‘景区’二字就是被坑被骗脏乱差,但是去日本的景区不是这样的…
真心希望「乌镇模式」能在国内多推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