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一位特别喜欢的老师写的,安静知性,身边总是有许多小美好,连她管理的班级也越来越像她一样平静,这大概就是团体磁场的魔力了吧!
我们总是在观察每天的“果”,这个果有时痛苦,有时令人快乐,但你是否想过它是否具备真实性呢?也就是说“你看到的真的是事实吗?”在读到《遇见未知的自己》关于拜伦凯蒂的转念方法时,对于发生的事件A,我们经过了B,信念和观点,才能得出结论C,很明显的,结论C无法还原事件A,因为C被加工了,被B,也就是潜意识加工了。但当结论C,也就是“果”给人痛苦的感觉时,我发现有个方法可以缓解自己的痛苦,我认为这就是找到“B”,潜意识里的信念和观点,在佛家的用语中,应该就是执念了,个人观点。
接下来,我将举几个例子来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我的方法。
先说一个爱情的现象,我想不光是我,其他女孩子大概也经历过下面这种情况。我从前因为一个男孩的坚持不懈而喜欢上他,后来更是每天要给他发消息,不管时间不管地点,可以称的上是骚扰了,但凡在他动态中出现女生的影子,我都是生气吃醋的,当然会埋怨他,注意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整件事,我埋怨他(结论C,(事件A)他和女生合影,那导致结论C的观点B是什么呢,“你既然喜欢我,你为什么要和别人女生合影?你这样做就是背叛我,就是不喜欢我。”多么天经地义的想法,多么让人痛苦的结论。但是尝试一下转换一下思想,如果B是“他和其他女生合影,那是他的自由,他喜不喜欢我那也是他的自由,为什么一个人非要今天喜欢我,明天喜欢我,一辈子都要喜欢我,难道他就不能换换胃口吗?”如果B是“他又不是我男朋友,喜欢谁不喜欢谁都是随时可以改变的,难道我喜欢他,他就必须喜欢我吗?”这么一想,好像也没那么痛苦了。他从前喜欢我,现在就必须喜欢我;我喜欢他,他就必须也喜欢我,这些都叫执念,放下执念,你才会得到快乐的“果”。
再来举个催婚例子,主人公还是我,一个大龄女青年,哈哈哈。妈妈十分担心我的婚嫁大事,总是举例说“你看,某某某嫁了一个家里开厂的老公,现在开奥迪回家乡,多气派!不过听说人家老公有智力障碍,但是只要生了孩子,他们家财产全归这个媳妇。”????“气死我了,你难道是要我和她学吗,牺牲一辈子幸福来换钱!”真人真事,当时我是十分痛苦的。现在再尝试转念思维,我很痛苦进而和妈妈吵架是结论C,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结论C呢?“我的妈妈必须全心全意的爱我,无私奉献一切,我的所有选择她都应该无条件的支持”这就是当时的观点“B”。“我觉得妈妈不爱我”是我痛苦的根源。那么如果B是“妈妈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她虚荣。她为什么虚荣呢,因为她小时候总是被人嘲笑。那么她可不可以是一个虚荣的母亲呢?当然可以,母爱无私是理想观念,真实的人,包括母亲,他们并不是神,当然可以存在私欲。”如果“B”是“妈妈说这话的意思就是暗示我也要找个有钱的智障老公吗?不,她并没有这么说,她的重点是希望嫁的老公有钱,为什么要嫁个有钱的老公,因为她希望你后半生有物质保障,不要像她那样辛苦,因为她爱你。”这样想的话,似乎,我也没那么痛苦了。“母亲对我的爱应该是无私的,不掺杂任何私欲的”这就是执念,放下执念,你才会放下痛苦。
我们每天都会体验许多或让人快乐或让人痛苦的“果”,但这个“果”未必是真实的,正真值得去探索的是“因”,当你的“因”越来越多的体现一种正面能量的话,不知不觉你会得到越来越多令人快乐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