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01 读书笔记

杨静边 整理于22年8月第二周

古斯塔夫·勒庞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最著名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版于1895年。《乌合之众》虽然创作于100多年前,但绝对算得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流量担当和话题之王,因为这本书一直有争议。勒庞的群体心理研究是一把双刃剑,勒庞确实道出了某些真相。很多当权者,公开谴责勒庞,但私下里认真翻遍了、读烂了他的著作。

我们为何学习这本书呢?不仅可以研究群体心理学,可以实现自我提升,还可以拨开云雾看本质,防止轻易的盲从群体无理智的行为,更可以防止被有心人利用。尤其是最后这点,我们对此,要有戒备心。

古斯塔夫·勒庞,大家可能有点儿陌生。罗斯福、戴高乐大家都知道吧!他们都是勒庞的“小迷弟”。而与勒庞同时代的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赞扬过《乌合之众》,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勒庞本人的经历非常丰富。他在医学博士毕业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好几本关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勒庞自然不服,他的底子本来就不错,当时比较受欢迎的科普写手,类似于今天的知乎大神!但是,当时的学术圈不怎么待见他,认为他的学术研究能力不行。

一次旅行途中,勒庞差点儿被马摔死,这勾起了他旺盛的好奇心。他想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于是又一头钻进了马的研究中。后来,他的研究结果成了深受欢迎的骑兵手册。

晚年,勒庞将兴趣转向了心理学,研究成果包括群体心理特征和人种分类等级学说,这两个点构成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勒庞学说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恨什么?希特勒在写自传《我的奋斗》时,抄袭了勒庞那套“人种分级”学说,被人吐槽说“读起来像是勒庞作品的伪劣盗版。”这间接地造成了二战期间那场毁灭性的灾难。

爱又是什么呢?勒庞笔下道出的群体的盲目、狂热、情绪化,直到今天仍然适用,他可以为我们解答我们的时代因何而疯狂,提醒我们警惕“多数人的暴政”。

在后面的笔记中,将分6个部分,为绍《乌合之众》的内容:

第一部分,将为你介绍谁是乌合之众:解释“老好人”为什么会变成“键盘侠”,

第二部分,是谁在操纵群体的意识呢?在陷入疯狂的人群之中,谁在节奏的人。

第三部分,将介绍乌合之众的特征,识别身边的乌合之众,以及在当所有人都陷入了盲从和狂热,我们该如何保持理性。

第四部分,本书小结,勒庞的核心观点

第五部分,如果我们想成为领袖,该怎么做才能影响大众?

第六部分,如果我们身为群众的一份子,应该如何警惕盲从、被蛊惑和被利用?

一、乌合之众是谁?

勒庞是个法国人,他当然不会拿中国成语当作书名。事实上,这本书法文直译过来的书名,应该是《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那个书名听着蛮无聊的,而“乌合之众”这个名字就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兴趣,期待它能解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某些现象。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成语“乌合之众”和勒庞所指的“群体”之间的区别。成语“乌合之众”是无组织的,而勒庞的“群体”恰恰相反,他非常强调群体的有组织性。不是随随便便一群人偶然聚在一起就能被称为“群体”的,必然要受到一些刺激物的影响,使得这群人中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都被指向同一个的方向,我们才能将这群人称为“群体”。

通常而言,乌合之众(也就是群体)会有一些全新的个性特征,比如乌合之众的力量远大于每个成员的力量总和。这就像一队士兵,踏着统一的步子过河,然后桥塌了一样。搁平时,哪个士兵过河都不会把桥踩塌。但是,当大家踩着同样频率的步子,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就会出现,只要人数足够多,桥就有可能被踩塌。乌合之众也是这样,平时你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羔羊。但是,当你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完全有可能变成另一种模样。

书里提到一个案例:在巴黎群众攻陷巴士底狱的时候,有一个厨师闲得无聊跑过去看热闹,然后,正好碰上愤怒的群众准备处决典狱长。当时,典狱长不小心踢到了这个看热闹的厨师。人群之中有个人灵光一闪,提议说:“让被踢的人割了典狱长的脖子吧!”这个建议迅速地得到了人群的响应。不知道是谁递了把刀给厨师。厨师也不知道是头脑发热,还是受到鼓舞,接过了刀,向典狱长露出的头颅砍去。要命的是,这刀太钝了,一刀砍不死。这时,那个厨师不紧不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他平时切肉的小刀,顺利地完成了人群赋予他的“使命”。如果你是这个厨师的邻居,你可能会特别诧异。他平时是个特别温柔的人,有事没事就拿厨房里剩下的骨头喂流浪狗。可是那天,他竟然对一个人做出了如此残忍的事。

俗语说:“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例子中的就是厨师这种情况。用勒庞的原话说就是:“孤立的时候,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在群体中,他成了野蛮人。”

勒庞引入了“无意识”的概念,当人们受到某种刺激时,无意识掀起的巨浪会迅速地把意识淹没。比如,某青年律师读到一篇讨伐明星出轨的公众号文章时,心底里的愤怒迅速上头,她在评论区怒写200字发泄情绪时,完全忘记要检验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了。

为什么群体仅仅聚在了一块儿,我们就会变得不像自己了呢?勒庞为我们概括了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从后果承担的角度来分析,在人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觉,尤其是在匿名性群体中,在那里谁都不认识谁。有句台词概括得好:“街上看热闹的人,永远不嫌别人家事儿大”。

比如,前几年庆阳有个女孩跳楼,围观群众积极怂恿她说:“在那里犹豫什么?丢不丢人?快跳啊!”这就是典型的匿名性群体,责任感什么的,在他们那儿基本不存在。这里说到匿名的群体,顺便再说说非匿名的群体,像议员、选民、陪审团什么的都是,他们处在另一个极端,通常情况下,责任心非常重,道德感特别强,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嘛!

第二个原因是,“从众”,就是心理上的传染。某种情感和行为之所以在群体之中更容易扩散,在远古时代孤立的个体容易被吃掉,所以我们的生物本能会迫使我们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另外,因为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赋予我们模仿的本能;其三,是因为从众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作出判断。

第三个原因,乌合之众的群体,特别容易受到暗示,这在传销中尤为常见。勒庞认为,当个体意识淹没在群体无意识中时,他会听从领袖(通常是群体中最积极行动的那个人)的所有暗示,听凭他们随便怎么摆布他。不过,勒庞也提醒我们注意,群体不只是犯罪者,他们也可能是英雄,它的表现是好是坏,取决于它是如何被暗示的。

当聚集起来的群众,有可能会受到法不责众、传染、暗示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就会像被催眠了一样,个体的意识被淹没,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行为。勒庞将这群人称为“群体”,翻译过来,叫“乌合之众”:不负责、从众(被暗示)、被暗示。

二、到底是谁掀起了无意识的巨浪,又是谁在操纵我们的意识呢?

勒庞生活的那个时代,纸媒才刚起步没多久。他自然不会猜到,在他百年之后,会有个叫“互联网”的东西,覆盖了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然而,勒庞早就看透了乌合之众,他说:“在人群中,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的意志是核心,围绕着它,意见可以形成,人们相互认同。”

事实上,带节奏的人,我们要叫做“意见领袖”。其对乌合之众的影响力,部分来自于他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更多是来自于威望加断言、重复、传染,我们简称“1+3带节奏效应”。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看看“意见领袖”是如何影响群众的。大卫·芬奇的有一部悬疑电影,《消失的爱人》,电影讲的是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这个妻子在结婚纪念日当天失踪了,客厅留下了打斗的痕迹。

随着警方介入调查,更多的线索冒了出来:厨房里到处都是妻子的血,像是被谁故意擦掉的;壁炉里发现了一根木棒,上面沾着妻子的血迹,疑似是凶器;一本没烧完的日记里,记录着妻子遭受虐待的细节。紧接着,丈夫出轨女学生的秘密也被揭露了出来;几个月前,妻子的保险额度被大大地提高了;信用卡记录显示,丈夫买了大量奢侈电子产品,虽然丈夫矢口否认这一点……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丈夫。

热门脱口秀女主播莎伦的报道,更准确说应该是暗示和猜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丈夫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相信:丈夫出轨以后,为了敛财杀死了妻子。这一切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甚至连协助调查的警察也相信,只要找到尸体就能结案了!

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镜头切换,时间倒转,“被杀”的妻子威风凛凛地开着敞篷车,听着摇滚乐。伴随着一段妻子的内心独白,我们知道了真相。原来妻子为了报复出轨的丈夫,蓄意伪造了一系列的证据,目的是让丈夫接受莫须有的刑事制裁。颇为讽刺的是,普罗大众们对她捏造的故事深信不疑。一旦人们扎堆聚在一起,就特别容易受到刺激物的暗示。在书中,勒庞将这些刺激物大致分为两类:“遥远成因”和“导火索成因”。

意见领袖在带节奏的时候,就是通过激起群众对这两类刺激物的强烈认同感,掀起了乌合之众那无意识的巨浪,把置身其中的个体意识完全淹没了。如果我们把遥远成因比作太阳引力,那么导火索成因就是月球引力,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时,无意识海洋的潮汐现象就形成了。

促成乌合之众形成的遥远成因,包括种族、传统、制度、教育等,它们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酝酿,才能进入群众的无意识,和他们的情感水乳交融。在电影《消失的恋人》中,婚姻神圣不可侵犯、男权对女性的压迫、同情弱者的心态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是公众不可被触犯的敏感点。

促成乌合之众形成的导火索成因,包括意象、幻想、经验,但不包括理性。勒庞认为,乌合之众无法理解人类复杂的理性思辨。

电影中有个细节,有记者要求他和失踪妻子的海报拍张照,并对丈夫说:“笑一个”。这个丈夫略显尴尬地笑了笑。结果这张照片被女主播利用,说他露出了“杀手式的微笑”。这个事情竟然成了点燃群众情绪的利器之一。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妻子另外编了个故事回到家中。女警官对她进行了问询,质疑她前后两种说法不合理的地方。结果,女警官遭到了上司们的白眼,他们就像是在说:“人都回来了,我们也能向公众交代了,你就别再瞎逼逼了吧!”

不难发现,《消失的爱人》是一部讽刺意味比较浓重的电影。现实中,热点事件背后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而导演大卫·芬奇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作为观众,我们或许会讥讽电影里那些“乌合之众”的愚昧,那么在电影之外,我们是否也像电影里的美国民众一样,是“乌合之众”的一份子呢?

乌合之众里面带节奏的意见领袖,他们拥有可以让群众丧失判断力的威望,他们还掌握着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三种技巧,以及挑动群众遥远成因和导火索成因这两类敏感的神经,使得个体的意识淹没在了乌合之众的无意识当中,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那么,到底怎么样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呢?

三、怎么鉴别乌合之众?简单的说,无非就是三个步骤:第一步了解乌合之众,第二步看透乌合之众,第三步识别乌合之众并保持警惕。

勒庞为我们总结了乌合之众的诸多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群体的第一个特征是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可以在转眼之间就从最残暴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乌合之众的道德跨度非常大。有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水平很低,让你怀疑他们到底算不算人;有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水平又高得惊人,让我们肃然起敬。

书中提到,法国大革命中,犯罪者表现出了惊人的自律性,虽然他们很穷,但是他们都自觉上缴了搜来的钱和首饰。你看,乌合之众虽然是冲动的、盲目的、蛮横的,但他们依然可以拥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品性。

接下来,乌合之众的第二个特征是可暗示性和轻信。暗示和轻信就像流感一样,在乌合之众的成员中快速传染,让他们前仆后继地奔向同一个方向,而这通常和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无关。

关于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伟大人物的生平,如赫拉克利特和释迦牟尼,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实际上,他们的真实生平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我们的伟人在大众神话中呈现出什么形象。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位真实英雄。

《心理学年鉴》曾刊登过一则实验,达维先生邀请了一批观察者,其中就包括了英国一流学者华莱士先生。邀请他们来干什么呢?替达维先生见证在岩石上显现文字的“超自然”现象。这群优秀的观察者们纷纷写出了许多加以肯定的、完全错误的报告,证明了他们观察到了超自然现象。事后,达维先生揭晓,说其实这只是他刚学来的骗术。

乌合之众的第三个特征是冲动、多变和易受刺激。乌合之众根据刺激的随机性而行动,要形容这些刺激他们的事件究竟有多随机,走马灯是一个不错的意象。它们快速变换,完全不需要逻辑的过渡。正是因为这一点,不管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反转多少次,总有那么一批人深信不疑。

榆林产妇跳楼那件事刚发生时,键盘侠狂喷医院枉顾产妇生死;没过多久,网上出现了产妇向家属“跪地”的监控截图,键盘侠们又将矛头对准了丈夫,怒斥男人把女人当生孩子的机器;随着媒体深入医院调查,事件又一次被反转,原来是医院不建议剖腹产,至于监控截图的真相,其实是产妇体力不支瘫坐到地上……

乌合之众的第四个特征,是他们往往拥有夸张和过于简单化的情感,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为什么?因为夸张的、简单的情感最容易在人群之中传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部热播剧里面反派的扮演者遭到网民人身攻击,最终关闭了微博评论区。理性的你可能觉得莫名其妙,说:“演员是演员!戏是戏啊!这……至于吗?”

强烈的道德感是指群体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这些也是“道德”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强烈的道德感。

如果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像十字军远征那种事例,历史上比比皆是。群体往往会为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观念和只言片语,便英勇地面对死亡!

乌合之众的第五个特征:不宽容、专横和保守。由于简单和极端化的情感,乌合之众对暗示给他们的观念,通常不是全盘接受,就是全盘否定。

前几年,台湾某群极端的爱狗人士,在得知某位年轻女兽医对数百只狗狗实行安乐死后,对女孩展开了疯狂的人身攻击,最后女孩不堪网络暴力自杀了。

四、总结一下《乌合之众》的理念:

观点1、“集体无意识”:他们的行为在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群集时有一种思想上的互相统一,勒庞把它叫做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群体只受无疑是情感的影响。”“群体用形象思维思考,而且这些形象之间无逻辑关系。形象暗示产生的情感,有时非常强烈以至于能够被付诸行动。”“群体最易受打动的,苏不是事实本身。群体易受奇迹打动,传说和奇迹是文明的真正支柱。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他认为作为群体的一员时,人的行为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群集时有一种思想上的互相统一,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这种统一可以表现为

1、不可容忍、不可抵抗的力量或不负责任。

2、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的和极端的。

3、智力和逻辑可能是初步的和机械的,不善推理,急于行动。

个体的意识即个性淹没在群众心理之中,群众心理诱发出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一旦被广泛传播,意识形态就渗透到群众中个体的心理层次,使个体丧失批判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整个行为;群众的行为是一致性、情绪性和非理智性的。

走向平庸——群体的一般特征

在勒庞看来,在群集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就会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进而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群体的智力总是低于独立的个体,在群体中,大部分人更喜欢盲从,也就是说群体总是会把智力更高的人带向平均水平,所谓的“走向平庸”。

观点2、“口号大于一切理论”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

“影响想象力的绝对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引起人们关注的方式,掌握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同时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方式。”

观点4、 “真理是被重复出来的”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聲且且、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

“戈培尔效应:谎言重复一千道就是真理了。”

观点5、“暴徒与英雄是一体两面”

“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他们可以茶人放火、无悉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票高的献身、辆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五、如果我们希望成“领袖”,应该如何影响群众获得铁粉呢?

享有名望,把理论和逻辑,化成口号,口头纲领中,可以放纵自己夸夸其谈,调动情绪:宣传+图腾+榜样+广场。当群体中的领袖们打算用各种社会学说影响群体的思维时,他们需要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勒庞指出:“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也就是说,对群体领袖来说,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及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因此,大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偏执的意志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大持久的意志,他所坚持的观念或追求的目标,最初受到群众的赞成也许是因为其正确,但即使在已经铸成大错,思想的荒谬已经暴露无遗时,也未必能够动摇他的信念,因为任何理性思维对群体已经不起作用了,在很多情况下,群体甚至会以牺牲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保护的本能。

六、如果我们作为群体一份子,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整理了下面这份自我检查清单。大家不妨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对照看看:

第一、质疑权威。对于意见领袖提供的事实(尤其是激起你强烈情绪的),你需要查证其来源是否可靠。

第二、不走极端。多看看与自己相反的观点,训练自己发现两种极端观念之间灰色地带的能力。

第三、不轻易站队和盲从,和身边的“乌合之众”保留一定距离。

第四、理性分析,尝试补全空缺的逻辑链条,而非全凭联想将细节拼凑起来。不掌握信息的,如果可以不妨等到事件冷却下来之后,再去评论。

最后,很对多人,非常反对,认为他指出的都是人性的阴暗面。然而,利用群体心理学理念对“群众”施加暗示和影响,结果是好是坏,起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我们谴责勒庞,但却翻遍了,读烂了他的著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1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29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0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8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90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84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5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6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0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4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0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28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4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