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自悟道以来提出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经过自己多次的完善形成了心学的体系,指出了致良知的四句教的方法论,指出了知善去恶是格物,这和程朱理学的格物又有什么不同,对于我们世人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呢?
程朱理学讲格物重在事物本身,研究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发展规律,而阳明先生的心学重在人物本身,研究的是人的良知和行为,如果说程朱理学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那么阳明先生看到的则是事物的里面,中国哲学讲究阴阳观,辩证地去看待事物,当程朱理学的格物不能解决阳明先生的内心困惑,这便使他由外求转而向内求,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能够拨云见日成一家之言自然是不同凡响。
工作即修行,修行即修心
人不轻狂枉年少,阳明先生在少年之时也不例外,经历了困顿之后就会成长,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阳明先生遭遇了各种人生打击之后,把工作当作一个修行的过程,阳明先生在克服自己内心的困顿之时,开导他的学生事上练,就是通过工作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良知。
心之不存,行而不远
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希望世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出现善恶观念时,能够向善的一面去做。当一个人的内心没有善念,想到的都是私欲,心中没有别人,就会失道寡助,这样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长远。古今多帝王,真正能让世人铭记的其实并不多,但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鞠躬尽瘁的人,即使时间再长,他们的故事也终将被流传。
当我们内心中出现善恶之念时,就是我们修行之时,工作如是,学习如是,生活亦如是。善恶就在一念之间,要想走得长远,我们的内心就要向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知善去恶为格物,格物而致知,方可修齐治平。
我是铄爸,终身学习者,阅读推广人,跑步达人,一月精读一本书,一月跑步15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