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人在运用细节描写的时候,是需要智慧的。除了语言和动作上的直接表达外,肢体动作、言语的暗示也是一个传递意蕴的妙笔。
文学性的暗示,可以丰富文学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心里世界,表达人物的丰富情感。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潘金莲引诱武松的情节就耐人寻味。潘金莲爱上了武松,又迫于伦理道德束缚,于是故意敬酒试探武松,小说写到:
武松有八九分焦躁,只不做声。那妇人欲心似火,不看武松焦躁,便放了火箸,却筛一盏酒 来,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在这之前,潘金莲给武松筛酒,武松都是喝了的,并且都是一饮而尽,武松还筛了一杯酒给潘金莲喝。可这回不同了。潘金莲自己主动筛了酒,先自己喝了一口,再给武松,这意思可就不一样了。这是一种很暧昧的行为。就算是在现在这社会,男女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用同一个杯子,喝同一杯水?那只是很亲密的关系才有的。施公用细腻的描写,只一个“呷”字,一句话,就把一个大胆的女子的不伦行为表现的淋漓尽致。
接着是称呼的细微变化。在这之前,潘金莲都称呼武松为叔叔。可当她鼓起勇气表白时,却换做了“你”,这也是耐人寻味的。清人金圣叹点评此处是说:以上凡叫过三十九个叔叔,至此忽然换作一你字,妙心妙笔。
引自《金圣叹评第五才子书》
称武松“叔叔”,潘金莲还是武松的嫂子,这里却称武松为“你‘’,则潘金莲不再是武松的嫂子的身份,而只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称呼,是你和我,而不是嫂嫂和叔叔。可惜,武松不是西门庆,他接下来一段话,就是大义凛然的维护了封建道德,骂的潘金莲恼羞成怒,直接个和武松翻脸,也导致了后来的悲剧。施耐庵是要把武松塑造成英雄形象。是英雄就得抛弃儿女私情,是英雄就得摒弃风花雪月。所以宋江反前是要杀掉阎婆惜的(这里不说原因),林冲上梁山前也是被奸人逼死娇妻的,就连卢俊义落草后也要返回家杀掉背叛自己的妻子。
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反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哈克奈何斯 1844年)可见人物形象的突出,细节的真实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作家在一部巨著中展现了宏大的场景,但在细节上一点都不含糊,以至于在艺术上为后人留下了浓的化不开审美愉悦。
最后仍然写一首诗结束吧:
怨 情
召 公
天生命薄爱英雄,半杯残酒示孽情。
若是行者知风月,哪有肝肠挂堂庭①。
注:①后武松杀嫂,将妇人肝肠挂在院中,头颅祭在武大灵前,甚是残忍。此句即说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