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实际的动手操作不但能锻炼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动作协调性,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还能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培养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1 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起就有6个大人围在身边。出于“爱”有很多事情大人是能替孩子做了就替孩子做了,一是怕孩子磕着碰着,二是怕孩子做不好嫌麻烦。
可是这样做就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机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护无可非议,但是长此以往,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压抑,并产生对家长的依赖心理。1
2 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实孩子到了1岁学会走路以后,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就喜欢到处摸摸看看,他们不但喜欢模仿成人做事情,而且愿意试着自己做事情。两岁的孩子喜欢说“我自己……”,吃饭前,愿意自己去水池洗手;吃饭时,自己抢碗勺吃饭;喝水,愿意自己倒,等等。
这些都说明孩子已萌发独立活动的愿望,家长应珍惜孩子这一可贵的愿望,敢于放手,支持并鼓励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学会用自己的小手做自己的事情。
3 从鼓励中培养
孩子年龄小,做事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失误,比如:扫地扫到了鞋上,扫脏了鞋子;拖地把脏水甩到了衣服上;倒水摔了杯子……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应该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应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失误的地方,应帮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对此大声训斥,孩子的兴趣被打消了,今后他就有可能不愿意再做这样的事情,自理能力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 从兴趣入手
培养自理能力,要启发孩子的兴趣,不要硬性要求孩子干他不愿干的事情。
5 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很多人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较忽视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家长都喜欢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孩子就缺少了很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抉择能力缺失,而抉择能力是独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可按照下面的做法。
生活中培养,示范讲解
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小孩子,生活中有很多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时机,如:穿衣服、穿鞋子、洗漱、进餐、上厕所等环节,处处都有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
学龄前的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孩子时,例如在教幼儿穿脱衣服的时候,首先要讲解穿脱衣服的方法和顺序,让孩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指导孩子进行练习。
在生活中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拿筷子,吃完饭让孩子擦桌子等。
图示指导孩子
譬如在盥洗室把刷牙的顺序,通过图示贴在墙上,这样孩子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巩固刷牙的顺序和方法。
小牙刷手中拿,我拿牙刷把牙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再用清水漱漱口,牙齿健康人人夸。
故事提示幼儿
故事和儿歌都是幼儿喜欢并易于接受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编儿歌来提醒他做事情的方法。比如刷牙时,我们就可以编一首刷牙的儿歌。
游戏中反复强化训练
在幼儿掌握了一个生活自理技能时,家长要在幼儿感兴趣的基础上反复强调,做到前有要求,后有小结,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或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