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班会课查作业,A同学支支吾吾站在座位上,小手攥着衣角,眼神飘向窗外。我走过去轻声问他作业情况,他仰着小脸,声音软软的:“老师,我不知道。”那一刻,看着他懵懂又无措的样子,我忽然觉得好笑又心疼——这小小的脑袋里,大概真的没把“完成作业”和“自己的责任”划上等号。
我拿出手机给A妈妈发了消息,问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是否落在了家里。没过多久,A妈妈的回复过来了:“老师,我没看群里的作业,也不知道他做没做。”后面还跟着一个无奈的表情。我想起周末特意把作业分点列在群里,还提醒了家长记得督促,没想到还是有遗漏。挂了电话,我又回到A同学身边,蹲下来和他平视:“宝贝,咱们再想想,周末老师让写的生字和口算,你在家写了吗?”他眨巴着眼睛,还是那句:“我不知道。”
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拉着他的手走进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空白作业单。“来,咱们一起看看作业是什么。”我指着单子上的条目,一条一条念给他听,“你看,第一条是写生字,每个字组两个词;第二条是做口算题,共20道。现在告诉老师,这两件事,你周末有没有做呀?”他盯着作业单看了好一会儿,小眉头皱起来,过了半天才小声说:“生字……写了一点点,口算没做。”
原来,“我不知道”不是真的茫然,而是孩子面对未完成的作业时,本能的逃避与无措。我摸了摸他的头:“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以后作业布置下来,咱们先把它记在作业本上,回家第一时间告诉妈妈,让妈妈帮你一起核对,好不好?”他点点头,眼睛亮了些。
我又给A妈妈打了个电话,这一次没有追问,而是笑着说:“姐,刚才和A聊了,他其实写了一点生字,就是没记全作业。以后咱们分工合作,我在学校提醒他记作业,你在家多问问他当天的任务,咱们一起帮孩子养成习惯。”A妈妈连忙答应:“老师,辛苦你了,以后我一定每天看群消息,盯着他完成作业。”
下午的自习课,我特意让A同学在我身边补作业。他写得很认真,遇到不会的字就主动问我,写完一道口算就抬头看看我,像在寻求肯定。我时不时夸他一句“这个字写得真工整”“这道题算得真快”,他的小腰板挺得更直了。补完作业后,他把本子递给我,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老师,我写完了。”
放学时,我在班里特意提了一句:“以后每天放学前,咱们花两分钟时间,一起回顾当天的作业,每个同学都要在心里记清楚,回家后告诉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当咱们的‘作业小助手’。”我看向A同学,他用力地点了点头。
后来的日子里,A妈妈每天都会在群里反馈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偶尔还会拍一张孩子写作业的照片。A同学也变了,每天放学都会主动和我确认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问,作业再也没有出现过“不知道”的情况。有一次,他还拿着作业本跑到我面前:“老师,我今天提前完成作业了,妈妈还夸我了呢!”
现在想起那句稚嫩的“我不知道”,我依然觉得温暖。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指责与要求,而是在理解与包容中,和孩子、家长一起慢慢成长。那些看似棘手的小问题,其实都是教育的契机,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份沟通,就能在孩子心中播下责任的种子,让它在陪伴与引导中,慢慢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