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藏”的“藏”该读cáng还是读zàng?自古就没有定论,而且今后也不可能有定论。我在讲课和咨询中经常就某个字的读音借题发挥,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精心策划。
王阳明有著名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中一首是:“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后边这两句我特别喜欢,经常会不自觉地从口中溜达出来。
在上月29日下午的第一次初级研修生课上,我讲的题目是“道理·心理·合理”。对“道理”和“合理”大家几乎都无异议,但有学员觉得“心理”尤其是对我在作出“解释”时所言的“减多增少原理”等很是费解,岂不知这就是他们抛却了自家“心理”的无尽藏,结果成了像那些心理不健康甚至不正常的人一样的贫儿,比如有的良莠不分还到处花钱跟人家学习“心理”,真的与那些沿街托钵要饭者无异!
估计听我这样讲,仍然有人不懂,因为他们只能“察言”和“观象”,尚不能“会意”,从可操作的角度讲,就是不会也不懂《诗经》中的那种表现手法:比。
“心理”人人都有,它“无声无臭”,为他人所不知——只能自己“独知”,而一旦我们把握了自己的心理,便可根基牢固在乾坤之间游刃有余。
“心理学”可以学习,但为自己所独有的“心理”不能靠刻苦努力地去“学”而时仰仗于平心静气地去“悟”,往玄处讲,它的确属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只有“损之又损”,才能“以至于无为”。
要求参与研修的学员必须首先适应我这种故弄玄虚的讲课方法,因为他们的想法太实,尚且停留在所学的科学“心理学”的那种实证层面,还无法进入“心理”这一本体中去体验,也就难有深刻的感悟。
对于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而言,态度先于并重于一切,比如认真和积极。我看到有的学员能够把我所讲的内容予以核查和拓展,还能够指出我所用的“沿街托钵”远没有“沿门持钵”更为形象传神。我赞赏这种“为学”的态度,“日益”定是必然。
可对于“心理”的体验则不然,它首先需要自知和觉察,继而才是调动或挖掘。比如,我问一位学员:“无尽藏”的“藏”该怎么读?
她毫不犹豫地就给了我一个答案!
这就是典型的因对于我提问的目的缺乏自知和觉察的仓促回应,在我看来那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大忌,若不经过训练从而有效回避,极易在咨询过程中被来访者催眠。当然,在这个答案背后,还有诸多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比如读cáng还是读zàng自古就没有定论,而且今后也不可能有定论,因而我提问时所用的那个“该”字本身就是陷阱;执着于一种读法,不去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读音或人家的读音为什么与自己不同,本身就是缺乏共情。关于这一点,很多学员表示实在难以理解,似乎觉得我10月29日涂鸦的《“卒中”该怎么念》,和以前的《“疃”该怎么念》都是因为我吃饱了。
我的专业不是文字学,更与训诂无缘。在讲课和咨询过程中经常就某个字的读音借题发挥,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精心策划。以此作“比”,我想达到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受众体会到自己盲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的非唯一性;二是去体验并进一步思索“共情”的表达和“人文情怀”的展现,到底是以“谁”为中心?
让我深感无奈和悲催的是,竟然有学员说,我所讲的诸如一个字该怎么念之类,就是提倡“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也是将自家无尽藏抛却的表现,到头来只能沦为沿街托钵的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