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思维导图分社里,抛出了一个问题,有关于导图的形式和文字内容。我觉得还可以把问题更加扩展化,思维导图从引入中国到现在也已经过了20多年了,但是这样一个内容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实际上还不是很高,这是为什么?
首先,思维导图是什么?很多人看了思维导图以后突然会恍然大悟,说这个跟老师的板书有点类似,或者说跟与警察的关系图谱也非常的相似,那么这些东西都是思维导图呢?还是说思维导图只是其中一种展现的形式?引用作者自己的定义……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图标,一种整体思维工具。这个工具有相应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会引导我们去更有逻辑的思考。
其次,思维导图为什么有用?思维导图是在一定的脑科学基础上,采用格式塔这样的方式以激发思考的深度。这是它有效的一个基础。但是除此之外,仍然也有人喜欢大纲的格式,或者白板的格式。如果说一个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且非常优于其他方法的话,那么它一定会形成一个网络效应,使得其他的方法都被它所替代,而思维导图并没有出现这样一个指数裂变的效果。可以推出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还有很大的受众不知道这种工具,其二是它并没有非常的优于其他工具。但是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确实的感受到了思维导图对于大脑思考的帮助。我大胆的做一个假设就是,我们认为思维导图是一个有效工具的时候,就给自己有了一个心理暗示,当我们启动这个工具的时候,就有了思考的力量,就好比有人说麦肯锡工作法很有效果的时候,你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切实感受到哪种工具的力量。我想说的是,除了工具本身的效果以外,是否还有自我暗示的因素强化了这个工具的效果。当然这个假设需要一个更科学的实验解答。比如设置一个对照组,一个用思维导图的小组,一个用另外思维工具的小组,三个小组在面对相同的事件的时候,量化观察他们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有没有完全都不同。我个人认为思维导图更像是一种仪式,当我们启动思维导图的时刻,使我们能全身心进入思考的心理状态,配合上它的规则,就达到了它有用的效果。
最后,思维导图能怎么样?曾经我想过,思维导图到底是要给自己看,还是给别人看?在万维钢的精英日课里,他的思维导图更类似于草图,这种思维导图的格式完全就是极其简缩,概念化的,只供自己去看。然而我看到竖形导图的时候发现这样的一种导图形式是完完全全为了读者去服务的。当我们在面向自己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自己的思路进行扩展发散,把精力只用于思考上;而当我们要把东西能呈现给别人的时候,会去考虑读者的学习水平,视觉感受等,为了给读者以更准确的内容,也会不停的逼迫自己,精益求精。在最原始的规则之上产生出的每一个变体,实际上都是个人的思考,可以选择更有逻辑结构的方式来加强深度,也可以选择通过加强可视化来提高视觉的联想能力。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用的环境不同,只能说是寻找里边的求同存异的部分。在托尼博赞完成导图以后,导图随着应用者和受众的扩展,它的形态也不断的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