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报写作群已经三周了,据说群主很虐,很多人都是虐并快乐着。不过我倒是没有这个感受,除了每天都交作业的紧迫感和写不出来是挤牙膏的感觉,剩下的就是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读书太少和对生活的认识太浅薄。
关于读书少,因为自己的生活比较封闭,而且感觉比较迟钝,所以我的话题很多都是读后感,而且读写理论书能提高文章的逼格。俗话说开卷有益。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才翻了一页就被我放下了,之后就是各种杂事,没再拿起过这本书。但是,写关于人生价值那篇作业时,突然想起了第一个作业自我介绍,我看了一些人的作业,很多童鞋是从社会角色角度介绍自己的,这让我想起了刚看过的那一页上说过东西方对自我认识的不同之处,于是我赶紧又把这本书捡起来读一读。而《巨婴国》也是借来后翻了几页,作者武志红说他从孙隆基的书中得到很多启示,书中多处引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所以我同时读这两本书,觉得很有意思。而对于小说,我习惯把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尽量都看完,这样才能了解作家的整体风格和思想变迁,去年读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就是这样。
因为工作和生活太忙,自己很久很久没有看过书,也不看电视,偶尔看电影,人懒,看了电影也不写影评,所以脑子越来越钝化。重新拿笔的初衷特别现实——想多练笔,以后找个好工作。但是,注册了简书后,发现高人太多了,自己都动摇了,想放弃了。要不是心疼自己交的钱,可能早就半途而废了。写作是个厚积薄发的活儿,每天写些个人的流水账、碎碎念,还不如多读书,勤思考,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比十篇流水账要有价值。所以,不要纠结日更这个问题了(这绝不是偷懒的借口)。据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用了四年时间做准备,《阿凡达》准备了十几年,所以说,伟大是熬出来的。日更是啤酒,好作品是十年陈酿。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关于对社会的认识,当年,我的导师说,学文学的人,越老越吃香,因为学文学需要有对社会人生深刻的认识,要不然,根本理解不了小说中的现实和情感。当年我太幼稚,现在奔四的年龄内心还住着个宝宝,但上班这么多年也有了一点儿阅历。不过工作的封闭性还是让我对社会的认知太浅薄。我曾经认识一个人,他是搞农业科研的,他说他喜欢看《非诚勿扰》。当时,我觉得他挺俗的,竟然看这么俗气的综艺节目。当时觉得自己学了一点儿新闻传播学就看穿一切了,深知话题是被传媒制造出来的。现在看自己真是图样图森破。传媒制造出来的话题不就是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吗?那个朋友说,通过《非诚勿扰》可以知道现在的人在想什么,价值观是什么,他把这个节目当作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其实他是对的,这节目就是根据人们普遍的价值观来设计的啊,这就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啊。这个节目的成功之处就是接地气呀,接地气很重要。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看世界》这本书中说,西方人认为写作是有技巧的,人人可以写作,美国大学里还有这门课程,还培养出了中国作家,比如严歌苓。而中国传统的培养方法是读小说、评论小说,然后一篇一篇地写完整的小说,类似于小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现在,复旦大学也引进了创意写作课,还请来了哥伦比亚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系主任给研究生上课。“舒尔茨教的是文学最物质化、最技术性层面,就像我以前上吉他课时,老师让我们每天做的手指体操,俗话说的‘爬格子’。也像钢琴课老师让我们弹的‘哈农’,极其枯燥单调乏味的手指练习。这些本身毫无艺术性可言的练习曲,却是通向艺术自由的必经之路”。好报提供的优质的写作课,有些内容就类似于这里提到的写作技巧,比喻形容词、动词、副词的用法,如何观察,如何从触觉、味觉、听觉等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描写,都是很好的写作技巧训练方法。这些技巧让我们的写作有了更具体的着眼点,非常感谢。
今天报大人的文章是《你。一。定。要。写。作。》,重点看到了一月六位数。
好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