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账户
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萨勒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对方给他的报酬很不错。讲完课,他在瑞士做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但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
后来,萨勒又去英国讲课,报酬也不错。因为上一次瑞士旅游的美好印象,他又去瑞士做了一次旅行。这一次,他觉着哪儿哪儿都贵的要死,心里非常不舒服。
为什么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瑞士旅游,前后两次的感受会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他把第一次在瑞士挣的钱和花的钱,记在了一个心理账户上。好像此行既有舒适的旅游,还有钱挣。第二次,他把英国讲课的报酬,和瑞士的旅游,分别记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上。这样,瑞士昂贵的旅游费用就有点儿吃不消了。
由于消费者把不同的钱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作出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2∥现象解释
案例1:我一个朋友的叔叔,夫妻两个都酷爱打麻将。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输掉一两千元,可他们并不心疼。他家的燃气灶坏了,其中一个灶完全不能用。用一个灶热饭、炒菜,非常很不方便。但是,两口子却一直舍不得花五百块钱换一个新灶。
显然,他们把打麻将的输赢,记在“享受娱乐”的心理账户上,而把买新燃气灶,记在了日常开支“额外消费”的心理账户上。
案例2:一只股票赔了钱,很少有人会割肉卖掉。因为一旦卖了,赔钱就是既成的事实。出于损失厌恶的心理,这是很难承受的。而股票没有卖掉,就不会在心里记成损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股票“没卖就不叫赔”。
案例3:脑白金的主要功用是帮助睡眠,实质上是保健品。如果买来自己用,就会感觉很贵,舍不得。而如果把它当作孝敬爸妈的礼物,放在“表达孝心”和“礼品”的账户上,就会感觉一点也不贵了。这也是脑白金广告的高明之处。
3∥行为改进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家传统媒体,广告客户大部分是事业单位和国企。相对于购买材料、办公经费、职工福利等,宣传广告是边缘性的支出,做也可以,不做也没什么。
业务员在争取这部分客户时,不妨把重点放在突出媒体属性上。让客户认识到与媒体建立友好关系必要性,把宣传广告的费用从客户的财务报表的账户,转移到“情感维系”账户。
我们还有一项代理新媒体运营的业务。这项业务面临和市、县、区本地计算机公司的竞争。我们在人脉、运营成本、服务便利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报价也高出不少。
这时候,业务员可以突出我们的专业优势,提醒客户关注专业媒体和普通社会公司的区别。“专家”收费高一些,似乎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5商笔记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