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最新推出的2019主持人大赛上,董卿对文艺类3号选手的点评使笔者感触颇深,她这样说:“写文章、写文章,什么最重要?立意呀!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一切的一切,最后我们都要听出你在说什么意思,这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尴尬的反问:不好意思,我没能明白你的意思,可否重说一遍?
如果你是被问,是不是特别想反问:你丫,是不是耳朵不好使啊?
日常间的对话,如果对方没能听懂,我们可以解释多遍直到对方理解,但在一些正式场合,例如:面试、产品发布会、年会、主持人比赛等等场合下,我们并没有第二次重述机会。
所以,在正式场合发言,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这里简称“立意”。
那好,今天一起来聊聊立意!
一、内容切记立意明确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以下两段自述:
①、20几岁时,那时刚工作,不是很忙,所以我每天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写小说。后来工作越来越忙,很少有时间能坐下来酣畅淋漓地写东西,不过我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工作在蒸蒸日上,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合作的每个客户都说特别爱和我聊天,或许是因为我的故事更生动吧。
②、20几岁时,那是刚工作,不是很忙,所以我每天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写小说。后来工作越来越忙,很少有时间能坐下来酣畅淋漓地写东西,不过我并没有感到遗憾,从最初的网络运营部门,调到市场商务部门后,收入增加了不少,也许因为我讲的故事生动吧,合作的每个客户都特别爱与我聊天。这一切我并不意外,我知道这与我刚工作时写小说密不可分,也正是那时的积累,让我练就了讲故事的能力、储备了很多故事元素,自然成为今天展业的基石,所以在自己不忙的时间,别闲着,多去提升自己,就好比专研自身爱好。
听完第一段后,听众可能会说:那你还挺幸运的。而听完第二段的听众可能就会反思:自己闲着的日子都在干什么,所干的这些事又有哪些价值?
可能那些爱思考的人,也能从第一段中听出相似的道理来,但是如果所讲的内容都是平铺直叙的,缺乏深刻寓意,听众就会听着不爽,我花这么长时间不是在听你的故事有多美好,切记,听众最终想要听到的还是那些与自身有关系的事物。
由此可见,正式场合的分享,切记立意明确,换位思考。
二、立意要尽量接地气
前几天风靡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就要吹爆李诞”,可谓是赚足了广大语言爱好者的眼球,他的核心立意是:别吃饱了闲着,去想一些舍弃小我、顾全大局的事情,自私的活着并不丢人,总比那些频频制造“大火”的愤青强。
再看看他的直接对手罗胖的内容立意:从各个维度来看,人类一直都在追求一些永恒的事物。
没看的朋友,笔者大体介绍一下辩题:美术馆着火了,你是救名画还是救猫?李诞是反方救猫,经过一顿猛如虎的操作后,赢得40多票,并成功反超30多票,而正方罗胖陈述完后几乎没有跑票。
是因为罗胖的内容不够生动吗?很显然不是,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罗胖所讲的内容不接地气,而李诞的观点非常贴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让自己过得幸福就是最大的幸福,观众听后就会想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简简单单才是真。
将两个立意拿来对比一下,一方是:追求自身当下的幸福,快乐生活每一刻。另一方:追求永恒的事物,让人类社会更有意义。
借用节目中的论据,我救了猫,不光寂寞的时候有猫陪,而且闲着的时候还有猫撸,抵消了失落、没有了悲抗,何乐而不为,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寻找快乐的方式吗?它与我的联系太紧密了!
而追求永恒的事物呢?听不到远方的哭声呢?未免也太抽象了,我不是不想追求永恒,只是弱弱感觉到:永恒与我有关系吗?又不能帮我长生不老。而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因为:一切都源自于人类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类比思维,当接收到一个新概念时,大脑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同自己熟悉的场景去对比,你的立意越接地气,就越容易让听众联系起自己的生活场景,也就越容易让观众动容。
内容有了立意才能算完整,立意贴近生活才能算完美,不是为了教会对方什么,只是为了你能切身体会。
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在这里听你高谈阔论,除非你的内容与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