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四,我在单位学术年会上做了一个学术报告。报告开始前的午饭,在食堂碰到一个作报告很精彩的前辈。实话说,因为要做报告而产生的紧张已经表现在了脸上。前辈细心,发现了我的紧张,就和我聊起了这个问题。
他问我:“你为什么紧张呢?是因为ppt准备不充分,担心拿出来丢人吗?”
“好像不是,ppt花了好几天时间精心准备,质量相对还可以。”
“那,是担心讲不好吗?”
我沉思了下“呃,好像也不是,报告ppt准备了逐字稿,报告内容又全部都是自己的工作,内容很熟悉,所以好像不是这个问题。”
“那是担心报告结束后,被问到问题,回答不上来吗?”
我想了想:“好像还真是。之前就出现过报告会上被问到问题,没有回答上来,感觉很丢人。”
前辈接着说:“被问到问题,回答不上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问题即机会。别人问出的问题,能回答上来当然更好,但是如果回答不上来,也能帮助你思考和完善接下来的工作的。”深觉有道理,我点了点头。他接着说:“做完报告,别人提问题,才能感觉到自己的报告有价值。如果做完报告候沉寂如死水,别人不感兴趣,才是可怜的事情。”
一席话,顿时让我感觉茅塞顿开,对讲述报告的紧张感消失了大半!我确实既害怕报告结束后别人提问题,又担心报告结束后无人问津,我这矛盾的心理!
如果报告没准备好,又想完成精彩的报告,不紧张不可能的——可是这种情况下紧张也没用。
如果报告准备充分——那么,完成精彩的报告没有问题,所以不用紧张。至于报告结束后大家的提问,要么能彰显报告的价值(引起了别人的兴趣,自己能回答上来问题),要么能帮助自己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思考自己完成的工作(别人提问,但自己无法作答)。进取型人格的人,关注怎样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一味担心丢脸。所以他们遇到问题,会把问题当做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书中,讲述个人“情感账户”问题时,也提到了“问题的反面是契机”。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看做联络感情的机会,而不是麻烦和负担,那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大为改善,父母会更愿意,甚至迫切地理解并帮助孩子。当孩子带着问题来求助时,父母不会大户:
“天啊,又怎么了!”,而是想:“瞧,我又有机会帮助孩子了,我们的关系会更进一步”。于是交流成了促进感情的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敷衍。当孩子感受到重视的时候,亲子之间就建起了一座爱与信任的坚实桥梁。
这是多么好的角度去理解父母和子女的相处问题。能想明白“问题即机会”,就能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彼此的相处就能多一份开心和快乐!
问题即机会,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就是另外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