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文物说党史(022)】
这是井冈山博物馆珍藏的朱德的扁担(同款)。
朱德的扁担
1928年冬天,红四军集结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之间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至粮食都奇缺。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并储备一定的粮食,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
朱德常常和战士们一起挑粮。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背来。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来回一百多里地,翻山越岭,顶风冒寒,非常辛苦。据红军战士贺礼保回忆说:
“一些人叫朱德同志伙夫头,他满身衣服上都是油,帽子上也有油,和我们战士打成一片。他挑粮我是亲眼看见的,他把裤子脱下来背米,把裤头、裤脚捆起来背米上山。”不仅如此,朱德还常常“穿双草鞋,戴斗笠,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
战士们都是20多岁的人,为了照顾年过40的朱德,他们把他挑粮用的扁担偷偷藏了起来。找不到自己的扁担,朱德就让人向老乡买了一根毛竹,又做了一根,并在上边写了“朱德记”三个大字,以防别人再拿走。(此段据《朱德传》)
朱良才藏扁担
朱德的扁担,第一次出现在报章上,是军事记者李普1946年12月4日发表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的《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刘伯承将军敬赞朱总司令》:“井岗山时代,毛主席、朱总司令与战士一同挑柴、担米,总司令之扁担上大书‘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至今传为佳话。”(祝华新:《朱德的扁担:拂去历史的尘埃》)
后来,更全面和广泛的版本,是开国上将朱良才写的。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7月,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向全军老同志征文,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四篇文章。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说:
在写作期间,朱良才发现问题不少。《朱德的扁担》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有关人物、细节写得较多,也较具体,但与当年一起在红四军军部警卫连当排长的肖新槐(开国中将)等几个老同志一聊、一对证,大家的记忆都不一样。终究是30年前的事情,谁能把挑粮的细节记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晰。
朱良才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简化,最后形成了600多字的定稿。文中说:
“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红色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2001年《解放军报》发表了朱良才口述《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文中进一步披露:
“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那时,朱总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敌情,白天和战士们下山挑粮。我是他的通信员,担心他累坏身体,就和其他战友劝阻他,但谁也劝不住。后来,我出了个‘鬼点子’,干脆把朱总司令用的扁担藏了起来。”
谁给朱德再次制作扁担?
到了1980年,有人指出,朱良才的回忆有误。谁这么大胆敢于指出这一点?
就是给朱德再次制作扁担的人,叫范树德。
1928年朱、毛会师后,范树德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成为红军最早的后勤负责人。
那根扁担,就是朱德让范树德给他做的。
他看到《朱德的扁担》后,作为亲身经历者和见证人,他在《文史通讯》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
一、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八个字。
二、朱德挑粮的路线,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
三、挑粮重量,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100斤),实际上是40斤左右(当时范树德20来岁,也才挑了30斤左右)。
江西地方党史和博物馆研究人员经过验证,认为范树德说的情况是准确的。
至于那根扁担,是朱德让范树德给他做的。范回忆说:
“我当即带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找到一个姓张的老板娘(当时红军对当地中年以上妇女的称呼),用一个板向她买了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八个字。朱德笑着说:‘好啊,明天就用上了。’”(人民政协报:《解密“朱德扁担”:挑粮没能改变井冈山困境》)
对此,朱良才在口述《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一文中也予以认可。
说起范树德,经历也是颇令人感慨。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范树德被留在西苏区。1935年4月在汝城打游击时受伤被俘。因曾就读黄埔军校,转为国民党军官。抗战后任郑州绥靖公署少将副处长。1948年中原战败后,逃回桂林做小生意。1954年被桂林公安局逮捕,以战犯身份长期在开封、西安监狱关押改造。1975年获特赦释放,1980年当上了桂林市政协委员。
后来又有学者在1936年上海出版的《逸经》半月刊第11期上,发现更原始的资料,里面有篇介绍朱、毛红军的文章,署名“柳云”。
这是个化名,但从文章内容看,是个经历过井冈山生活的人。估计是后来脱离了红军,为杂志写写稿子。文章说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去往桃寮挑谷子,“朱确与众同挑,有人在其扁担上大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字,至今赤军中犹传为美谈”。
这是有关“朱德的扁担”的最原始记载。柳云写朱、毛红军的文章,发表在1936年,距井冈山朱德挑粮的时间仅有8年。他的记载是清楚准确的,也可以为“朱德扁担”的争议作一个裁决了。(《同舟共进》杂志:《解密:“朱德扁担”的不同版本 朱德为什么要挑粮?》)
故事主人居然曾经换过
在那个特殊十年,这根赫赫有名的扁担却被人盗取了!
朱德在那时候也受到冲击。骂朱德为“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的标语一度贴到北京街头。1967年2月,小学语文课文被换成了《LB的扁担》。仅数年之后,LB出走,教材又悄然改回《朱德的扁担》。
朱德的女儿朱敏听说了这些事,见到朱德时说:“爹爹,大家都知道,井冈山上是您和毛泽东会师,史称‘朱毛会师’,怎么变成‘毛林会师’了?您在井冈山挑粮的扁担,怎么也变成了‘LB的扁担’?”
而朱德当时只是笑了笑,回答说:“历史就是历史,当时他LB只是个营长嘛。”“扁担可以先借给他,早晚要还回来的。” (据人民政协报《朱德: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普通爷爷》)
制作同款的“朱德扁担”
范树德的回忆被认定后,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了复制这个文物,派专人带着一根井冈山毛竹扁担,前往广西桂林,请范树德在扁担上重新题写这八个字。
范在扁担上书写后,来人高高兴兴地返回井冈山。一位细心人突然发现“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乱”字,当年必定是繁体字,而范树德却写成了简体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件不真实的复制品。
为了还历史原貌,又派人带着扁担赴桂林让其重写。然而范树德已经去世。
现在井冈山博物馆展出的朱德的扁担,就是范树德书写的带有简化“乱”字的八个字。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这点遗憾,同时也留下了朱德扁担故事背后的故事。
本文展示的文物,可能是更早的一个版本的复制品。
《人民日报》刊出过肖韶光的一首诗,这样写的:
朱德的扁担枣红锃亮
不需要任何装饰以及防腐剂
释放出一种无法抗拒的穿透力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