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印象里纯真美好的爱情不过如此,小小的人儿,没有风尘和烟火的气息,细犬逐蝶,一派岁月静好的图景。“我向池心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少女的羞赧和少儿郎的风情一齐波动。从古至今,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贯穿始终,也催生了不少有关爱情的节日,和着人们心底的思绪,弹奏着人们柔软的想念。从西方的情人节,到现代东方的七夕,在这些日子里,男男女女都表达着自己的情思,展示着爱情的美好姿态。按理说,同样是一个主题的节日,应该差不多具有同等的地位。然而,在有关爱情的节日里,多数人印象里好像只有一个情人节:公历的2.14日,也即西方的情人节。而中国的七夕节似乎只是披着“情人节”的外衣,少了内里的情趣,不由得让人产生几分唏嘘。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是有过现代意义上的“情人节”的。
最早的时候,是三月三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发展到唐代,三月三已经成为全年三大节日之一,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不见。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这天出门,尽情享受春光之美。诗经有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少男少女互赠香草芍药,临水饮宴,踏歌而舞,在春日融融之中,爱情便悄然滋生,没有七夕的凄凉悲切,有的只是粉红的甜美味道,带着初春的温暖,浪漫的相遇悄然所至,返还爱情最美好的状态。这带着上古味道的浪漫,在穿过历史的迷雾之后,今日更显得美好。
第二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西汉开始出现,到唐朝已经盛极一时。在这一天,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点花灯,一个是不宵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整个街道都灯火通明,处处火树银花之景,深闺女子也精心打扮,在这一天晚上出门看花灯、猜灯谜、赏烟花。古时未出阁的女子一般是禁止出门的,只有过重大节日的时候才可以脱离深闺的束缚,在人头攒动的街道上,是否会有一个少年和少女在看灯赏花之时,不经意的肩头相碰,在目光相对的一瞬间,迸发出那火树银花的景色。是否会碰到一个,让周身万千都失了颜色,满眼只有那抹风景的人。是否会有回首一瞬,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重逢。
至于七夕,本是一个带着凄美色彩的故事,本意是在农历七月七这一天,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的节日。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其实,论浪漫美好,上巳节和元宵节是远胜于七夕的,毕竟,谁也不喜欢爱情是凄美的。
中国由古至今,传统的情人节诞生了三个,不可不说传统文化的深厚和悠久,也令人感慨古人对爱情的希冀和向往歌咏。然而几千年之后,只剩了一个空有皮囊的七夕,这是潮流的不可逆,也是历史与文化的痛楚。曾经的我们芍药香草,曲水流觞,与天地相奏的韵律和节拍,与自然相融的呼吸和步调,是那么的浪漫,富有情怀。
时间仓促而过,我们在不断的行进中忘记了什么,又想不起来是否遗忘。确实,我们走着,总是要丢掉什么,也在不断的吸取什么。但是,我们好像走的太快,丢错了东西。不妨走慢一点,慢慢地走,看看自己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想一想我们是谁,来自何方,归乡何处,,重新去感受那溱洧水暖,芝兰芳香,莺燕洽洽,那弥漫的旖旎浪漫。
祈求它们一直在十五的花灯里,三月三的江畔边,七月七的月影中,不被遗忘,不让自己的情人节,再发出唏嘘的叹息,想必,它也不想再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