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淳一有一本书叫《钝感力》,书中描述的“钝感力”,顾名思义,就是迟钝的力量。迟钝也会成为一种力量吗?
我曾经并不知道迟钝也能成为一种力量。那时候,我就是个迟钝的人。背锅以后自己居然不知道,别人告诉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会背这么对待,但一会儿我就会放到脑后。工作第一年,一起进单位的L不知怎么回事,我说什么都要插上一杠,我的同学兼同事Z就提醒我:L在针对我。我当下的想法是:似乎有这么点迹象,可是我没有什么地方值当她这么做啊。这么想着也就不再放心上。我这边没费什么心神,继续做我的事,Z倒是放不下一直在我耳边说着。
工作最初两三年我给领导同事的印象是:认真、踏实,能吃苦。因此,常会接到一些任务。当然新老师通常任务比较多,别的同事在抱怨怎么那么多事,边发牢骚边不情不愿地干事,有人很活络推掉了一些事情。这些事中的一部分加上原本的任务都到了我这里,那时候就是那么迟钝,没那么多想法,要服从领导安排,而这每一件事都是学习的好机会,至少也没逼我一下子都完成,终归费点力气还是可以完成的。就在这一件又一件的任务中,原本手拙的我居然能越过布置环境这座大山,知道怎么去构思、布局、色彩搭配等等。后来我做主班以后班级的环境布置一度都是考核的前列。原本怯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我,不知不觉中上公开课也放得开了。在我迟钝的那些年,我在工作过程中还发现并get√到自己的很多潜力:比如,自学学会了视频制作;经常写简讯信息等各种文字稿,文字的驾驭能力增强了;组织指导幼儿的能力大大提高,知道怎样去指导更加高效有质量等等。
后来的我渐渐被打磨得去掉了很多钝感,碰到很多任务的时候,会去推掉。推不掉时有时偶尔也会有点小牢骚。带着情绪干活,自己也感觉终是不好。回首那些迟钝的日子,我成长得似乎更快。可为什么那时候接到任务就可以很积极地去完成,现在就不成了呢?因为心态。以为自己是经验性教师,不再是新老师了,不需要再像新老师一样需要领那么多任务去学习了。学习永无止境,其实同以前一样,我们每经历一件事,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些经验和成长。带着“学习者”“收获者”的身份,心情更加愉悦,会更加积极能动地完成我们要做的事。
今年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觉得我们家就要靠我来领着大家走上富裕之路了。刚好看到一个还比较靠谱的公众号里推送关于理财培训班的信息,于是当机立断报了名。以前提到理财,觉得离我很远,或者想着以后找一个懂得理财的那一位就行了。现在那一位还没出现,我的使命感告诉我,我得自己去做那个会理财的人,而不是指望别人,而且得赶紧行动。
学习理财过程中,想象着有一天自己拥有着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财知识和理财经验时,我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就可以带着爸妈到各地旅行,陪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因为这么美好的愿景,即便工作很忙,也每天抽出时间去学习理财课程,不断去消化、输出。
同样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四月初加入了小灶群。不管每天如何忙碌,都坚持输入,输出。因为心中充满信念,忙碌也变得让人更加欣喜。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我能行”“我一定行”。确实如此。原本懒散的我,现在居然每天在写,在输出。放在以前我是肯定不敢相信的。
以前想做一些事之前总是会想很多,可能会很费时,自己可能坚持不了,等等,还没做就自己打“拦头板”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我能行”。
开始写“晨读感悟”几天以后,突然纠结自己输出的文字量以及输出的形式。总想写多点,写得不同,于是脑子里构思,一时想不出,就放着继续想。因为这样,不仅没达到原先了量,反而还耽搁了几天的晨读感悟。很感谢这时候向阳风同学的鼓励:
”不要想太多完美,每天保持输出就好,不管是500还是1000。”
即便想要文字输出增多,也不宜急于求成。一开始目标可以小一点,慢慢增多,让让目标实现起来更容易,更有成就感。
每天坚持输出,原先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700”字,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也不再觉得文字量是个难题。
“每次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猫叔的这句话激励着我每天去行动,每天有收获,也确实让我看到自己的改变,自己的潜力。我们果然都是一座矿藏丰富的金矿,好好开发,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们并不是不行,只是还没开发完全而已。且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