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来自网络)
周末起了个大早,一个人跑去看了场电影。
《狗十三》这部排片量不高却口碑极好的片子。
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狗13,狗 B。
青春的开场总是那么平淡无奇。
主角是一个叫李玩的女孩,初二,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住。
爸爸是个生意人,继母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人都瞒着她。
故事从班主任的办公室开始。
李玩喜欢物理,英语稍差。爸爸强行修改了她的志愿,给她报了英语兴趣小组。
她与爸爸闹别扭,爸爸送来了一只小狗。她取名叫爱因斯坦。
有一日爷爷去买菜,爱因斯坦跑丢了。李玩知道后崩溃了,沿着街道哭喊,在每根电线杆上都张贴了寻狗启示。
直到继母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回来,所有人都说它是爱因斯坦。她明白,不是。
坚持与家人对抗,不依不饶。
总有一个时间段,我们觉得自己与全世界背离,固执的与每个人作对。
这个世界都告诉你那样是对的,可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不是。
李玩一直坚持要找回爱因斯坦,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爸爸气急打了她一顿,事后爸爸抱着她说:“爸爸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这个场景像极了自己小时候,做了某些惹怒爸妈的事。他们气急了,便把我痛打了一顿。
妈妈说,去厕所擦擦脸。我将水开到最大,掩住抽泣的声音,镜子里映着模糊的自己,脸上挂满了不服和委屈。
平静下来,妈妈会心疼的将自己抱在怀里,一起流泪。
父母面对我们青春期出现的种种情况,会无可奈何会无能为力。
长大后我们会明白他们的不易,却还是不愿意接受那样极端的方式。
后来有一幕,李玩问爸爸,你和我妈是怎么开始的。爸爸哭了,下意识捂住了她的眼睛。
“我不是一个好爸。”他心里明白自己做得不够,却已经不知道怎么补偿了。
印象里的父母总是独裁霸道、蛮不讲理,从不轻易向孩子露出脆弱的一面。
可我们忘了,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和我们一样手足无措。
不要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他人,孩子不易,成年人亦是如此。
在弟弟两岁时,爸爸告诉她那是你弟弟。她接受了。
在一个酒席上,一位叔叔给她夹了一块狗肉,她也接受了。
她妥协了,向世界妥协,也向自己妥协。
弟弟用棍子打爱因斯坦,惹得它嗷嗷直叫。
全家人都说这个畜生疯了,李玩蹲下来,用手摸摸它的头,哄道“不怕,不怕。”
其实是在告诉自己,不要害怕。
我们也是这样,在害怕中成长,一步一步被改变了。
以至于到后来,她在路上遇到了爱因斯坦。那只狗狗有了新的主人,也忘了她。
她没有把它要回来,只是躲起来痛哭了一场。
她明白回不去了,当初的自己也不在了。
故事里的感情线,是男孩对李玩说:“我喜欢上你了,不想和你分开。”
年轻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总是直接又莽撞,男孩在脖子后面纹了一个“玩”字。
他当初喜欢另一个女孩,也在手臂上纹了她的名字,可是当他不再喜欢时,连善意的谎言都说不出口。
无处安放的青春里,总得喜欢谁吧。这样能显得我们不孤单。
李玩转身,喃喃:“以后这样的日子还多呢。”
她开始懂得人总是会分离的,即使再喜欢再舍不得。
记得十五岁时遇到了一个少年,像灰暗世界里的一束光,那束光很快就暗了。
有句话是“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如今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在之后的几年里,不断在寻找那束光的影子,填补心底的荒凉。
终于在后来的岁月明白那束光只是昙花,一现便凋谢了。
正如青春伴着成长匆匆而过,许多爱过的人都被抛到了时光后面。
故事的最后一幕,是李玩看着弟弟在滑冰场练习。
他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哭喊着“我真的不会滑冰,你拉我一把。”
教练让他自己站起来。
看到那一刻,像是看到了一个轮回。
每个小孩都是一样。在成长的路上,即使你哭喊着,“我不会,我还小,谁能帮我一把。”
没有人。
于是我们在挣扎和疼痛中站了起来。
成长就是这个样子。可除了成长,我们好像没有别的出路了。
既然这样,就开心点吧。
狗13的人生,也可以过得很坦然。
最后的最后
谢谢那个在远方陪我看电影的男孩。
同一时间,五排二座五排三座。
看着很丧
心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