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嵇康因吕安事被系狱中所作。先是嵇康与锺会有矛盾,后因嵇康之友人吕安为其兄弟吕巽枉诉系狱,供词牵引及康,锺会趁机谮之,嵇康便被收系,后竟被杀,诗中抒写了被囚以后的忧郁与愤慨。
幽愤:郁结在心中的怨愤。
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怨愤,他所怨愤的不单是入狱一事,而是剑指整个司马氏统治集团。
嵇康是一名士人,一心忠于曹魏集团,反对司马氏集团的谋权篡位,并且拒绝与司马氏集团合作,不愿为司马氏集团效力。选择隐入竹林与志同道合的友人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等七人吟诗喝酒,抚琴畅谈,清谈玄学,躲避政治的黑暗。
“竹林七贤”从政治回归精神家园,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并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嵇康是七贤中最坚守自我的人。在阮籍与山涛都出走竹林为司马氏集团服务时,嵇康仍不为名利所动摇。这样的与司马氏集团做对的嵇康显然是对司马氏集团不利,如今吕安事件正是司马氏铲除心患的好机会。
嵇康在《幽愤诗》中贯穿了一个时间线索,回顾了幼年的不幸及母兄的宠溺,青年时的放荡不羁,分析了自己被陷害的原因,以及对自己将来的规划与展望。
全诗可分为五段。第一段从“嗟余薄祜”至“不训不师”。讲诉了自己幼年丧父,家道未成,由母兄抚养成人。但是因为自己依赖母兄慈爱而骄纵,况且母兄也不加训教,所以致使自己养成了孤傲,不受约束的品性,为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奠定了一个基础。
自“爰及冠带”至“政不由己”为第二段,讲诉了自己成年时期身心放逸,崇尚老庄,视野和眼光由外物回归到自己本身与本心,认识到固守本质与本心的重要性。“抗心希古,养素全真”激发意志,追踪古人,从心所欲,好其所尚。“好善闇人”表明自己本心好善,而暗于知人。想到自己如今惨遭陷害,非常后悔与吕安交友。“子玉之败,屡增惟尘”此句采取用典,表面上讲诉的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实也是在暗喻自己。以子文荐举子玉终造成楚国日后的失败,比喻自己因为相信吕巽,反而受到陷害。所以吕氏兄弟之失败,为自己的操守染上了污点,犹如子玉的失败为子文染上污点一般。为此嵇康懊悔不已,因为吕氏兄弟之间的那点破事,导致自己落得这么个下场,真是悔青了肠子。可是政治是黑暗的,司马氏集团统治者自然是容不下眼中的这颗沙子。
“大人含弘,藏垢怀恥”即大人物胸怀宏大,能够藏纳左右的小人。这两句化用屈原《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之意。“民之多僻,政不由己”表明百姓之所以多灾多难,是因为执政者政不由己,被左右小人洗脑,操纵政令所为。可见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小人得志而皇帝无能,导致政治一片黑暗,民不聊生。
第三段则从“惟此褊心”至“神气晏如”此段诗人嵇康开始把视线投到自己的身上,从自身的品性分析及反省,表达自己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以至嵇康所有的选择与决定都与之品格息息相关,同时也表明了嵇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
“惟此褊心,显明臧否”这两句话说嵇康由于自己心情狭隘,因此对事物善恶要加以议论,这样的性格怎能不招来祸害呢。尤其是对政治的议论,但凡批判了政治者的不足,影响气国家统治的稳定与动摇其民心都是必定被统治者想方设法铲除。由此可知嵇康也是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直接明了地剖析自我。“昔下柳惠,今愧孙登”拿自己与柳惠比,自愧缺乏柳下惠那样坚持直道的精神。裴注引《康集目录》曰:“登公字和,不知何许人。无家属,于汲县北山土窟中得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古琴,见者皆亲乐之。每所止,家辄给衣服食饮,得无辞让。”由此可见孙登过着隐居生活,与世无争。所以现在嵇康悔恨不听取孙登之言及早隐世避祸。可见嵇康对自己被害下狱一事是无法接受的,想必他一定非常怀念那些游荡竹林间,抚琴喝酒的洒脱日子,内心渴望无拘无束,如今却沦为阶下囚,失去了自由,那种苦闷可想而知啊。所以发出了“内负宿心,外恧良朋”的自责。“仰慕嚴郑,乐道闲居”意为仰慕嚴君平,郑子真安贫乐道,与世人毫无贪图,营求,在精神上保持安静舒适。
自“咨余不淑”至“亦又何求”控诉了司马氏统治集团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入狱的气愤及自己被害的不服,冤枉。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对狱吏的鄙视与愤慨。
“对答鄙讯,縶此幽阻。实耻讼免,时不我与”讲诉了狱吏们以粗鄙讯问并要求嵇康回答,而嵇康身被囹圄,深以这种辞讼为耻。嵇康出身士族,如今却被狱吏这些低下又粗鄙的人所欺负,自然会感到耻辱。“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岂云能補”嵇康对于自己的神志被玷污了,以至于洗身与沧浪之水也不能补救。被这些粗野的狱吏欺负,简直是生中的一大污点。
自“古人有言”至“颐性养寿”为第五段。表达了嵇康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与期望,即使身处牢笼,也不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明他今后应修身养性,乐天安命之志向。
“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两句用典,《汉书》卷四十六《石奮君传》:“万石君奮,长子建为郎中令……建安白首,万石君尚无恙。每五日洗休,归谒亲。……建为郎中令,奏事下,建读之,惊恐曰:“书马者与尾而五,今乃四,不足一,获谴死矣。’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讲诉万石君周慎谨密,故能“安亲保荣”。其实也是嵇康在暗暗地告诉自己早该学习万石君这般周谨,兴许就可以逃离陷害,不至于入牢了。“庶勗将来,无馨无臭”勉励未来,不以美恶好恶示人。“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勇啸长吟,颐性养寿。”表达自己要像伯夷 叔齐之采薇山阿,许游之散发悠游,以养性益寿。在诗的最后,嵇康仍旧表现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向往。虽然我们都知道嵇康最后还是被送上了刑场,他最终没能迎来他所期待的将来,想必嵇康也是个明白人,此次入狱极有可能一去不返。若要解释,那就是他将希望寄托在下辈子吧。
《幽愤诗》,幽,囚也。嵇康被幽禁在狱中,发出了他生命最后时刻心理上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