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下,每次选择,
是坚定?犹豫?
害怕有其他声音出现吗?
之所以,犹豫,
只是对未来有期待,
而这个期待是谁给的?
小时候满怀着期待,
很想成为大人所想的模样,
特别害怕失望会来打扰,
可要求只会变得越来越多,
追求的东西越来越高级,
在别人眼里是好像不错的人生,
有人问过“你快乐吗,你想要吗?”
并没有,
仅仅只是听起来
有很酷的工作名称,
坐在好像很高的写字楼里,
领着不错的薪资。
事情真能够如愿以偿吗,
未必,希望越大,往往失望随之而至,
大人自认为的激励的言语,会因为性格不同,
产生两个极端,
要么倔强非得证明些什么,
要么放弃自己所认为的热爱。
还记得,以前在餐桌上,
后辈的名利会成为前辈之间话题的中攀比工具,
然而同龄人从不觉得得意或者失意,
更多是难堪。
纯粹想吃个饭,非得弄得花里胡哨吗?
优秀或者平庸
就能否定那当初大人花尽心思所栽培的小朋友的么,
并不可以。
“人生很短,大家都很忙”
是啊,凭什么用第三者去审视人家生活?
一点都不想有糟糕复杂的牵连,
只想有简单的生活,
连发呆的时刻都特别难求,
至少,能够暂时避避风头,
好像也不错。
小升初:
“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学奥数了,你怎么连基本数学题都不会啊”
“别人家的孩子都报补习班了,再不报,就赶上不上人家了”
“你要争气点啊,给爸妈长脸,拿个A+”
“爸妈,周六日我能不能去踢足球”
“爸妈,我们好久没去游乐场了”
“爸妈,我近视了”
别人家的孩子,
像是会发光小天使,而自己就是个小恶魔,
除了捣蛋,调皮,啥都不会做了,
可是这些不恰是小孩子的天性吗。
小小年纪,
就得学会有得失之心,要追赶前边的人了,
被书卷掩埋了童年的快乐,
被眼镜框住了他们原本的视野。
初升高:
“这么低分,怎么升高中啊”
“老师怎么要见家长,在学校又捣蛋?”
“我的孩子只能上普高”
“爸妈,我尽力了”
“我没有捣乱,只是想聊聊我以后的路”
“那如果如果我分数不够,上不了普高呢”
分数就像一把“戒尺”,
再多的无可奈何,也只能坦然接受,
将道路一分二,成为一条分水岭,
一拨人,继续攻语数英历化物,
而另一拨人,攻计算机、电商或动漫,
最后也能在高峰相见。
高升大学:
“考得上吗,去哪里念书啊”
“要不要再复读一次,反正还年轻”
“就业挺好的,姑父他们家,也是这个专业”
从开头写到这里,
我好像偏离自己原本想的主题了,
开始越来越随笔,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那么就开始,肆意吧。
身边的人,喜欢将自以为或者
从别人嘴中所认知到的“适合你,”放在选择内,
从不说“这建议,选择是你,要对自己负责”
而,往往未来模糊不清的人,
没想过,专业,
是定格将来的就业的,
除了跨专业,其实更难的,
于是言听计从做那个选择,
幸运的人会正是我想要的,
而另外的会后悔选择妥协。
七岁,十岁,十八岁,三十岁,
谁不是一次性消费呢,
别被期待喘不过气了,
勇敢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