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了,师生问好之后,我首先给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图画,想不想看一下?”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大声说道:“想!”于是,我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两幅乡村秋景图。从孩子们那一声声蛙的尖叫声中我感觉到了他们对这两个图的喜爱。于是我接着再问:你们喜欢这两幅图画吗?那你知道图画上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吗?孩子们纷纷回答秋天。于是我顺势而导引入课题。钉上孩子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接下来出示学习目标。在这之前从未在课堂教学中出示过学习目标,所以学习目标出示之后我采取我读读生听的方式,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之后,我让孩子们发现课题中的字体颜色有什么不一样?为了突出 秋 这个本课的生字,板书时我特意选用了红色。在指导学生学习 秋 这个生字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发现秋是由 禾 和 火 两个字组成的,并将秋的字理渗透到教学之中。我告诉孩子们秋天是禾谷成熟的季节,古人在秋收后往往将田里的庄稼用火焚烧,可以使土地更加肥沃,所以秋天的 秋 是左边 禾 右边 火 。接下来我还让孩子们练习用 秋 字组词,李荣星回答道:秋天真漂亮啊!她竟然把词语说成了句子!
进入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认识自然段。因为没有多媒体,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对自然段前空两格的标志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事先在黑板上抄写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告诉孩子们一天课文往往是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书本55页的学习伙伴提醒了我们自然段的前面会空两格。但是孩子们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我借助黑板上事先抄好的第一自然段,将 天气凉了 前边空的两格用方格的形式画给学生看,恰好两个字的位置。在方格中写上①表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中其它的自然段并标注序号。因为没有直观的示范二、三自然段的标法,所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不仅在段前标注了序号,而且段尾的空白处也标上了序号,于是就出现了有的孩子标出一共八个自然段的现象。在逐一指导的过程中占用了课堂的很多时间。
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应该怎么去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可以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这一环节,我逐段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适时指导学生读好轻声:凉了、黄了、叶子,读准儿化音 一会儿和 一 字的变调读法,指名读,范读,领读,齐读多种方式并用, 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能够达到正确的朗读课文。
秋天来了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接下来我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徐誉泽很快发现了秋天来了,树叶黄了。 板书之后我让学生学习树叶两个生字让学生发现可以采用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记生字,顺便巩固了学过的生字 对 和 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木字旁和口字旁两个偏旁, 在学习木字旁的时候,我出事了木字,告诉孩子们汉字可有谦让精神了,木和对交上朋友以后,因为要住在一个共同的家——田字格里,所以木主动收起了大长腿给对腾出了足够的居住空间,让谦让是一种美德悄然渗透其中。
接下来孩子们发现了,秋天来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了下来。这时我出示了一片和一片片让学生对比发现它们的区别,孩子们首先发现的是一片中有一个片字,一片片中有两个片字,而没有发现两个词语表示的数量有不同。这时我让他们仔细观察课本插图中的树叶,引导他们发现一片片表示的数量更多。借助插图理解词语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办法!接下来我将片字演变过程用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简单的进行了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片字的认识。这是这节课中我第二次渗透字理教学。
秋天来了还有什么变化呢?孩子们继续发现了天气凉了,人们穿的衣服也厚了。在学习气字的时候,我让他们比较气和“汽”的区别,郭艺晴发现“汽”有个三点水,贺林蒲马上想到了“汽油”这个词语,我适时表扬他们之后,告诉他们“气”和气体有关,于是“空气,气球”等一个个词语从孩子们口中脱口而出。
完成了“气”字的教学,我让孩子们再读第一自然段,齐读,师生承接读,并将黑板上的凉了,黄了,叶子,落下来擦掉让孩子试背,结果很多孩子基本能达到背诵第一自然段了。
最后进行的是写字教学。我将田字格板贴在小黑板上,给学生示范了新笔画横撇的写法,认识横撇之后学习写“了,子”两个字。新笔画我采用红色的粉笔书写,力求醒目。遗憾的是,学生的自行书写刚刚开始,下课铃声已经响了。
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识字写字与正确朗读课文是教学的重点之所在。识字教学方面我采用随文识字和字理识字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用熟悉加一加的方式认记生字,在学生组词和朗读课文中巩固生字。朗读教学我紧扣低年段学生“读正确”的要求展开教学,关注本课中的轻声、儿化音与“一”字的变调读法。遗憾的是由于认识自然段这一教学环节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加上孩子们是第一次学习课文,借助拼音朗读课文环节中部分孩子因为拼音掌握不够牢固,所以朗读速度较慢,导致后面品读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环节进行粗糙,预设的体会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的比较、一片( )的拓展以及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句式的练习都没有来得及细细展开,书写之后的评议环节也没有进行。
一同事评课时认为在教学“片”字的时候没有必要进行字理教学,以节省课堂时间,我不敢苟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更是奇妙无比,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尝试在课堂中运用,是因为我们自身底蕴不够深厚。试想,如果在低年段孩子识字的过程中能经常渗透汉字的字理,他们了解文字背后的精彩故事,是不是会更加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同时,这也是汉字文化的一个传承。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尝试,如果有可能,今后我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