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无节制开发的时代,琳琅满目的app,一片片地冒出,又一片片地死掉,诠释着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铁律,仿佛速朽亦是光荣的。当同质化速度超过了合理差异化的时候,整个应用商店就越来越充斥着和糖水片一样的感觉。
他们问我啥时候会发第一条微信朋友圈,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很难想象一个2011年开始用微信的人,到现在为止,四年时间了没发过一条朋友圈,以至于总有些朋友互加微信之后,总会不好意思地问我:你为啥把我屏蔽了?然后我也会很尴尬地说:其实我是没有发过朋友圈的人。。。。。。
想想大一大二那年还在QQ空间码文字,然后渐渐不码了,开始玩人人,后来微博火了,我执拗了好半天,朋友们很多都玩了一两年微博之后,我才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然后分身乏术,把人人抛弃了,开始狂刷微博,再后来有了微信,还有了知乎,然后我现在还来简书了。
如果不是从事交互设计这一行当,我感觉压根不会下一堆app来体验,或者说下了一堆,各自体验一番,然后把中意的留下,看不上的都删了,省得碍眼。
我依旧记得每次平台迁移时候的情绪,从QQ到人人,至少还是好奇心占主导,从人人到微博,着实有些不情愿,更多的是因为人际关系的迁移(因为身边的好友都不怎么玩人人),然后从微博到微信,抵触情绪变本加厉,也或许是一些守旧情怀作祟。
指不定什么时候,人们又会从微信迁移到其他的地方,毫无知觉,因为已经习惯于被这个时代驱赶着。而我排斥这种蛮横的感觉
前两天张小龙说好的应用是用完即走的,他道出对微信的担忧,因为在愈加庞大的用户基数下,用户时间黏性过高并不什么好事,虚伪的繁荣背后是巨大的 隐患,人终究不会靠手机存活,靠查看应用维持生计。
已经许久没有码过这么多文字,第一篇写在前面,分个组,叫”朝三暮四“,用来写一些杂感,不管是设计上的还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记录一时所想,人总是会变的,说不定哪天我就发朋友圈了,说不定哪天我又写了观点相悖的文字,为了避免以后打脸打得太疼,所以放在“朝三暮四”里面。
明天还要混滚滚红尘,先闪。